我院2018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順利舉行
時間:2021-05-31 02:30:00 訪問量:
5月29日,我院2018級(2021屆)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順利舉行。本次答辯組成員共由六位導師組成,答辯主席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覃遠雄教授,答辯委員包括顔紅菊教授、聶志軍教授、李康澄教授、曾春蓉副教授以及丁志叢副教授。18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的劉思雨、郭敏、潘凰、吳竹梅以及留學生Khimaev(白雲)5位同學參與本次答辯,19、20級語言文字學研究生悉數到場旁聽了答辯。
答辯開始前,李康澄老師介紹答辯環節,首先由答辯人陳述論文概要,答辯老師針對論文提出相關問題,最後由答辯人進行回答。答辯流程宣講完畢後,答辯主席覃遠雄教授正式宣布答辯開始。劉思雨同學的碩士論文為《邵陽縣岩口鋪鎮石灘平話語音研究》,該論文既描寫了邵陽縣岩口鋪石灘村平話的語音系統,又将石灘平滑的語音系統與周邊湘語湘語、東安土話、桂北平話進行語音比較,從而确定了石灘平話既有邵陽話的特征,又與湘南土話有所聯系,論文整體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同時,覃遠雄老師也指出在文中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對論文中文白異讀的判定還需要再次确定以及引用的俗語需要注釋普通話。郭敏同學的碩士論文為《漢語單音節“聽聞”義動詞研究——以“聽、聞、聆”為例》,該論文在共時平面上分别從語義、語法、語用角度對其進行系統性考察,在曆時平面對其曆史演變情況以及競争替換規律進行研究。顔紅菊老師指出語體分布跟語法分布的方法不一樣,在寫作時要考慮到用統計的方法,用數據材料來支撐。曾春蓉老師指出在講詞義時一定要溯源,找到理論依據。潘凰同學的碩士論文為《網絡三音節詞詞彙化模式研究》,該論文以網絡三音節詞為研究對象,觀察新詞的動态産生過程,通過對網絡三音節詞詞彙化模式的研究,探讨詞彙化模式對漢語扶持生成機制的聯系,揭示詞彙化模式的造詞過程。覃遠雄老師肯定了論文的選題,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聶志軍老師指出在文獻綜述方面要注意時代性和論文的相關性。吳竹梅同學的碩士論文為《湖南鳳凰方言語音格局實驗研究》,該論文通過對鳳凰方言的元音、輔音以及聲調的格局做了系統的論述,對鳳凰方言的規律和特色做出詳細描寫,為傳統語音學提供了實驗語音的例證。此外,李康澄老師指出,運用實驗語音的方法來進行方言研究非常值得肯定,但在對方言的語音系統進行描繪時,要注意詳細的了解聲韻調,以免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出現失誤。白雲同學的碩士論文為《漢吉語氣詞的對比研究》,該論文通過對漢吉語氣詞進行對比分析,對吉爾吉斯學生學習漢語語氣詞所出現的偏誤進行了歸納總結。丁志叢老師指出該論文完成度比較高,但在表述上存在問題,還需多加打磨。
在18級全體研究生答辯完成後,經答辯委員會集體讨論、投票并表決,5名研究生均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并建議校學位委員會授予碩士學位。
圖/唐順昕
文/唐順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