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培養

2021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 畢業論文答辯順利舉行

2021年5月16日,我院2018級2021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在立言樓523順利舉行本次答辯組成員共由7位專家組成。答辯主席為長沙學院張呂教授,答辯委員包括彭在欽教授、袁潔教授、吳投文教授、劉郁琪副教授、梁小娟副教授以及胡志明副教授,學校研究生督導李山林教授全程參與指導了答辯工作。18級現當代文學方向的張建茹、謝潔蕾、張詠詠、李靖、曹雲、戴慶以及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學生巴提勒等7位同學參與答辯。本次答辯共分為三個環節:研究生論文彙報,答辯組導師提問,研究生答辯。

  答辯伊始,由答辯主席張呂教授介紹答辯規程,答辯同學依次彙報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緣由、主要内容和創新點以及存在的不足等。接着,答辯委員們針對論文内容進行簡要的點評與提問,最後,同學們針對問題逐一作出回答

523ba8e7b4c442cca25c6532a8f212b1.png

張建茹同學的碩士論文為《論阿來小說中的藏地風景》,該論文以阿來小說中的藏地風景為研究對象,運用西方的風景詩學理論,對小說中的藏地風景進行研究。她從選題緣由、研究現狀、創新之處等方面對論文進行了闡述答辯主席張呂教授評價其對相關研究現狀具有較好的把握,思路清晰,結構安排合理,邏輯缜密,體現出作者較強的學術素養與文本分析能力。同時,論文尚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例如結語處論及阿來小說的藏地風景書寫的價值意義時,論文主要從文化層面來闡釋,缺少對其文學意義上的思考,再如第四章三節論述的内容并未緊扣“文化建構”來談,隻揭示了衰落的文化、斷裂的文化和尋找身份認同,但關于“怎樣建構”論述不足。

157a0a640b1a43ecaade57cb90ea7f5c.png

謝潔蕾同學的碩士論文為《殘雪小說的享虐叙事研究》,該論文以先鋒派作家殘雪的小說為研究對象,獨辟蹊徑地從“享虐叙事”這一角度切入,選題新穎且具有挑戰性,語言簡明扼要,理論視野開闊。張呂教授指出論文着重從“享虐叙事”的積極面展開論述,而關于它的病态性和之于現實世界的無意義性隻是在結語處一筆帶過,建議展開适當論述;胡志明老師指出其論文闡釋了迷亂癫狂的巫楚文化和以魯迅、卡夫卡與博爾赫斯為代表的中西大師的創作是殘雪“享虐叙事”的根源,除以上三位作家之外,還可以深入思考古代或者外國作家作品對其創作形成的影響;吳投文老師指出作者在論述巫楚文化對殘雪小說創作影響時,對其影響機制的論述具有模糊性,說服力有待加強。

d7ae6c22ac7c41558d49245411e43772.png

張詠詠同學的碩士論文為《白先勇同性戀小說探論》,該論文章法安排合理,結構緊湊,能将文本分析與理論闡釋緊密結合,顯示了作者較為敏銳的洞察力與理論駕馭水平,尤其是第三章第一節讨及時間、孤獨以及命運諸意識時,頗能見出作者較為獨特的哲學思考。彭在欽老師指出論文在讨論白先勇同性戀小說的過程中,缺乏古今中外文學史的縱橫比較,顯得作者的視野不夠開闊,論證較為單薄。目錄的格式也需要再進一步細微調整,摘要處不要出現“本文”、“本研究”等體現主觀色彩的詞語;梁小娟老師指出論文在細節方面存在一些不嚴謹的地方,如“同性戀文學史”和“第三性作家”的提法,并未在學界達成共識。

f498ed58fd824003b19dd252b78f219b.png

李靖同學的碩士論文為《論馮至的詩學觀》,該論文從馮至詩歌創作的曆時性特征來探究其詩學觀,提煉出了“以儒家詩學為核,以存在主義為骨架、以道家禅宗美學為肌理”的曆時性、共識性動态發展的詩學觀這一論點,選題具有富有新意,且具有相當好的學術訓練價值。彭在欽老師指出論文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對中西哲學觀念術語存在混用、套用現象;章節緒論和結語部分不需要用“第一章”“第五章”來标示;摘要須進行分段;列舉的關于中國哲學研究尤其是儒家、莊禅道學方面的權威論著較少等。

cfecf47fb34f4c4fadeb49aeb04e27cd.png

曹雲同學的碩士論文為《近十年中國閃小說的叙事特征與美學呈現(2007——2017)》,“閃小說”作為網絡媒體時代出現的一種新文體,兼具文學性和大衆化特征,目前學界對于這一新型小說樣式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以2007至2017年十年間的中國閃小說作為研究對象,體現出作者敏銳的眼光與開拓創新能力。張呂教授指出論文在論及閃小說的叙事語言時,作者将其特色歸納為“簡潔精煉”和“樸實生動”,這兩點并非閃小說所獨有。此外,除字數外,閃小說與微型小說、短篇小說最根本的區别作者并未給到明确的答案;胡志明老師指出論文語言表達具有重複啰嗦之嫌,緒論與結語部分語意相近,措辭相似。有些小标題的概括不夠精确,如第五章中“閃小說的意見”。

4342a0e4b52547709bb4ee95d121e468.png

戴慶同學的碩士論文為《<白鹿原>革命叙事及其跨媒介轉換研究》,該論文探讨的是小說《白鹿原》中的“革命叙事”如何被戲劇、影視的跨媒介改編,具有跨學科研究的方法論意義,選題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袁星潔老師指出該論文着重論述了“跨媒介”,卻鮮少論及“如何轉換”的問題其次,學術視野還可以更加開闊,可結合90年代的文學生産機制以及其他作品進行談論總體來看,這是一篇較為優秀的碩士學位論文。

eaaae52778c24bb8b30924fb93ba14ef.png

留學生巴提勒同學的碩士論文為《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文化對比研究——以教育、文化、藝術為例》,梁小娟老師指出該論文以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文化對比為研究對象,從教育、文學、藝術三個方面對兩國的文化的異同點進行比較分析,選題過大且應覆蓋的論述面較廣,這給論文寫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論文對“共性與差異性”“藝術”“文化"加以界定,對中國與塔吉克斯坦的文化特征加以了比較,并提出兩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策,為增進兩國間的相互了解與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定的啟發。

1756c801127c46fcb4fc163d2cf66131.png

答辯結束後,經答辯委員會集體讨論,投票表決,所有學生均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并建議校學位委員會授予文學碩士學位。

154a67cdf07d4f17b88e668453e35477.png

2021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與答辯委員會合影


    李慧娟/文 李慧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