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省教科院易海華研究員為我院師範生做教材使用技能專題講座

51670b0d5a1c4317a6f68540b37d451e.jpg

090cc390546348b38ebf2491e8b8afe0.jpg

6d1b2be34867483bb553ffe5cd87dd3c.jpg

cf683f74fb4d49049c3fce36a47b1198.jpg

 


12月3日下午,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易海華研究員應邀于第八教學樓3-6教室做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解讀和使用建議技能培訓專題講座。講座由王超博士主持,1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與語文學科教學教育碩士參加

 

易老師以看清完整圖像再拼圖、加拿大魁北克大橋事故及手機為何如此重要的例子開啟話題,強調教材分析需要重視在宏觀定位中進行微觀探析、重視結構、注意事物内在關聯等問題;随後從讀懂統編初中語文教材育人目标之旨向、遵循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基本要求、不懈追求用好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三個方面深入解讀。

 

“綜合貫通,不斷分化”,易老師運用奧蘇伯爾的觀點,認為教材解讀應當縱向遵循總體到細節不斷生化的原則,橫向注重各課文之間的聯系來幫助提升學生在閱讀能力。易老師通過PPT演示的文章,通過“該文章是否緊扣單元能力點?”問題的思考,闡釋了統編初中語文教材注重單元内“三位一體”的原則,主張通過教讀課舉例給方法、自讀課讓學生掌握使用方法及課外閱讀積累閱讀經驗等策略構建閱讀教學體系。

 

易老師強調,教師要學會運用“1+X”教學實現“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育人目标。閱讀能力培養需要通過教師的精細教學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與自學中理解并掌握閱讀技巧,從而有效地提升閱讀能力。易老師以《最後一課》為例提出,閱讀教學可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帶入情感,并領悟其中的思想内涵。

 

易老師的講座為即将從事教育行業的師範生提供了教材分析的具體建議和方法,為師範生職前專業發展提供了明晰的路徑。

文/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