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2003网站太阳集团湘江高端學術論壇 暨“人文大家論壇”系列講座第234講——史學、史料、史觀與史法


11月25日下午,由2003网站太阳集团主辦的湘江高端學術論壇暨“人文大家論壇”第234講于立言樓4-1室舉行。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桑兵應邀為我院師生作“史學、史料、史觀與史法”的學術講座。2003网站太阳集团社科處副處長段斌,馬克思主義學院和2003网站太阳集团10餘位教師以及部分曆史系學生到場聆聽學習。本次講座由徐紅教授主持。



桑兵教授首先提出了一個曆史學專業的普遍性問題,即“學習曆史到底有什麼用?”随後,他從章太炎、王國維、胡适等學人的治學經曆出發,提出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以經史為大道,“如果一個民族或國家沒有曆史,那麼便進入了失憶的狀态”。史學的基礎在于記事與叙事,史學的實用性也即體現在此。



關于史料問題,桑教授指出,中國古代典籍号稱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從世界範圍看也是成立的,許多國際漢學家即因材料豐富而轉向研究中國。而近代史資料的數量更是在書、刊、報、檔、器物、影像等多個方面呈幾何級遞增。清代書籍的數量已大大超過曆代文獻的總和。截至1949年,中文報刊的總數至少達到4萬種以上。近代檔案的數量更為龐大。不過桑教授特别提醒道,檔案隻是存放資料的類型,而不是資料的類型。


關于史法問題,桑教授認為,受“科學”即是分科治學以及社會科學泛化的誤導影響,近人治史,好用歸納求同之法,其實相當危險。曆史學着重見異,有别于社會科學的主要求同。因為曆史事件均為單體,絕無可能重複發生兩件完全相同的史事,有的看似相近甚至相同,其實千差萬别,所謂形似而實不同,除非削足适履,無法歸納。


關于史觀問題,桑教授提出首先應該厘清史觀與曆史哲學的關系。受歐洲基督教神學一元化觀念及進化論主導的社會發展史影響,近人好講曆史規律,并以為講究規律是排列近似性,區分高低級,實為一大誤解。史觀是曆史哲學的範疇,是哲學領域,而非曆史領域。若分不清史學和哲學,曆史學很容易失去自我。曆史的規律,隻能體現于史事的無限聯系之中。



講座接近尾聲,現場的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子們積極踴躍地向桑教授提問,桑教授也耐心地就中國思想學術史上的道統與派分、漢宋之争、古今之變等問題一一為大家答疑解惑。


文/彭瑞 劉麗詩

/劉麗詩 何慧

審訂/肖嘯


【新聞鍊接】

桑兵,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學部委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清代以來的學人與學術、近代中日關系史、大學與近代中國、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等方面的研究。先後在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漢城延世大學、台灣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多項,著有《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國學與漢學》《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等多部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