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222講 ——散文閱讀慣性與詩詞文本誤讀

febe1372f7104d769662e444b9f9f3a8.png

635f425f26664317ac2462338a33d335.png

649be21d8a8648e89222e9ef8cef27c1.png


6月29日下午三點,“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222講于立言樓B4-1室開講。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韻文學會名譽會長(原會長)、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國家圖書館特聘教授、央視“詩詞大會”總學術顧問鐘振振莅臨我院,開展主題為“散文閱讀慣性與詩詞文本誤讀”的學術講座。我院李鴻淵副教授、魯茜副教授、胡志明副教授、餘霞博士以及19級、20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部分學生到場聆聽。講座由我院王友勝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鐘振振闡述文本閱讀的三個要素,即文本解讀、藝術分析、審美判斷,并指出文本解讀有作者定位、讀者定位兩種類别。他進一步解釋,作者定位是指讀者以作者為本位,不戴任何有色眼鏡而客觀冷靜地進行解讀;讀者定位是指讀者以自我為本位,用強烈的主觀色彩來進行解讀;藝術分析是審視作者的寫作技術;審美判斷是對具體作品做出評價,即作者說得怎麼樣。鐘振振表示,隻有達成這三個方面的要求,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的研究才算完整。


鐘振振提出散文寫作與詩詞創作存在三點不同之處,即二者的語言表達、書寫策略及表述各有不同,并指出,由于這些差異,許多人用散文的閱讀習慣解釋詩詞時,就很容易出現對詩詞文本的誤讀。随後,鐘振振以白居易《燕子樓》(其一)中“燕子樓中霜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辛棄疾《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英雄事、曹劉敵”、龔自珍《己亥雜詩》第二二六首“空觀假觀第一觀,佛言世谛不可亂”、楊萬裡《初入淮河四絕句》其四“中原父老莫空談,逢着王人訴不堪”等詩句為例,提出自己與權威注家及流行詩詞選注本不同的解釋,說明其采用散文的習慣解釋詩詞,從而造成對詩詞文本的誤讀。


講座接近尾聲,王友勝總結道:“‘詩無達诂’,不同讀者對同一文本可能有着不同解讀。鐘老師敢于挑戰權威,對文學史上一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提出全新闡釋,這種創新精神、嚴謹态度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應當像鐘老師那樣,練習寫作舊體詩詞,這樣有利于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在場師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與鐘振振進行讨論,講座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結束。


文/龔珏 王紫雲

圖/龔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