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169講——文學經典的形成與閱讀
時間:2018-09-19 12:00:00 訪問量:
9月18日下午15點,當代著名作家韓少功教授應邀于立言樓B4-1舉辦“文學經典的形成與閱讀”主題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彭在欽教授主持,潘年英、吳投文、劉昕華、丁志叢等老師及漢語言文學專業部分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韓少功教授以當今諸多“經典書單”為引,提出“什麼是經典”的問題,并用陶淵明、魯迅、民國暢銷書作家張恨水等經典作家說明不能以發行量、長度和暫時的社會影響力作為經典的評判标準。接着,韓教授講述他眼中的評定标準:創新上有難度、價值上有高度、可以引起廣泛的共鳴。“一部經典,應當具有跨越時代、地域、階級、民族、宗教的能力,具有普世性和恒久性。”同時,韓教授也十分贊同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觀點“經典不是我們正在讀的書,而是我們正在重讀的書”,作為一部經典,必然有被人反複品味、思考的價值。
“明白了什麼是經典之後,我們要進一步思考經典是如何形成的。”韓教授認為,經典的誕生,伴随着“加法”與“減法”,即“建構”與“淘汰”兩種力量的對沖與博弈。“近些年電影上映之前往往有路演,甚至某些影視劇的投資有一半用于宣傳營銷,更有甚者出現了購買收視率的現象。”韓教授通過社會熱點闡述了一部作品在成為經典的過程中政治、經濟、宗教等因素發揮的作用,并說明作為最大的生産群體與消費群體的知識分子在此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所有“加法”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因此,韓教授認為檢驗一部作品是否為佳作至少需要三十年時間。
最後,韓教授分享了現場還原、心智對接、多元互補、以行求知四條閱讀經典的方法。倡導讀者在閱讀中還原作品的世界,與古人對話,并針對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經典閱讀,讓經典成為“治病的良藥”,最重要的是以行求知、知行合一,用實踐檢驗、消化文學作品。
在提問環節中,韓少功教授對“作為老師如何勸導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經典”,“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如何讓更多讀者看到自己的作品”等問題一一耐心解答。“問題不在于如何讀書,而在于為什麼讀書,為了考試讀書就糟糕啦”,“國學是資源,但不能照搬,民國也有國學熱,如果那時候的社會問題不能用國學解決,那現在的問題憑什麼能用國學解決呢”,“如何讓更多讀者看自己的書嗎?我也好想知道”。韓教授的妙語連珠引起了場下陣陣歡笑與掌聲。
文/彭樂宜 李錦新
圖/李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