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刀與水”的江南文化特色—人文大家論壇第162講正式開講








 
    5月24日晚,上海師範大學朱恒夫教授應邀于立言樓B4-1開展以“‘刀與水’的江南文化特色”的主題講座,本次講座由文學專業彭在欽教授主持,16級文學專業全體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朱教授從京都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中國七大文化區入題,介紹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并接着圍繞江南文化展開重點論述。他結合自己的經曆,認為江南文化特色即為二字——刀與水。“江南文化區域經曆了漫長的曆史演變過程。”從六朝之前的長江中下遊流域以南到唐宋的皖南、蘇南和浙江的杭嘉湖,再到近代以來的長江三角洲,江南區域不斷縮小。他指出,劃分文化區域的标準,在于相同的生産方式、風俗、生活習慣、人生理想等,不在于地理。這就是為什麼揚州位于江之北,但仍被人們看作江南的原因。
 
“江南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周代開始,北方文化不斷彙入江南,使得江南文化不斷前進”,在前進過程中,朱教授将這些重要時期總結為六個“階梯”,即江南吸收别地文化;秦漢統一全國,北方文化深入江南;西晉末年北方士族南遷,江南文化掀起第一次高潮;大運河連接南北,江南文化追上北方文化;南宋遷都杭州,使中國文化中心南移;明清教育大發展,文化領先于全國。同時,他列舉了《南史》、《世說新語》、唐宋詩詞等内容加以論述。
 
講座最後,朱教授總結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地理最突出之處就是水多”的江南水鄉文化特色,他認為江南人堅韌不拔、富于想象等特征都與水有關。“水造就魚米之鄉,培育了江南人守護天堂家園的堅忍性格;水聯通外部世界,使得江南人視野開闊;水的蕩漾流動,養成了江南人的浪漫情懷。”在提問環節中,朱教授談及到現代戲曲的未來發展,表示現如今戲曲要想發生質的飛躍,最終還在于戲曲的曲調發展。
 
 
新聞鍊接
 
    朱恒夫,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宣部國家統編教材《中國戲曲史》首席專家等學術職務。長期緻力于戲曲學、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曾在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與藝術學博士學位。曾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等學校訪問與教學。系中國傩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戲劇學會副會長。1997年被評為江蘇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9年被江蘇省委授予“時代之子”稱号2003年被同濟大學師生推舉為“同濟大學十佳教師”。獲得過國家民間文藝著作獎“山花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等多種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