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講壇”第152講—媒介變革下傳播理念的追問與反思








 
 
1129日晚,四川大學教授王炎龍應我院邀請于立言樓B4-1作“媒介變革下傳播理念的追問與反思”的主題性講座,此次講座由我院陳功博士主持,我院袁新潔、黃洪珍、李康澄等老師到場聆聽,1617級新聞專業的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王教授講述了自己對于二十多年來通訊設備和通訊方式變革的親身體會,由此說明了社會發展的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他認為,這樣的變化發展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且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并以此為鋪墊,圍繞“新聞的深層價值是什麼?誰在進行大衆傳播?判斷主流的标準是什麼?誰在把關,把關有效嗎?意見領袖的效用有多大?媒介是技術概念嗎?社會語境是什麼?”這七個追問展開論述,更進一步地提出了反思與啟示。
王教授指出,曾經的傳播是“傳播給大衆”,現在的傳播是“大衆在傳播”。談及“誰在把關”這一問題,他認為,原有的把關是專業标準、市場标準及媒介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現在的把關是傳播者、生産者和消費者三者合一,沒有明确的标準。再者,出現了把關角色弱化、把關意識淡化、把關權邊緣化等現象。而如何判斷主流?這就需要重新定義“主流媒體”,構建“主流文化”,樹立“主流意識”,确立“主流價值”。通過講述指揮家小澤征爾指出樂譜錯誤從而大賽奪魁的故事,他強調了身處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之中應保持獨立思考判斷與辯證思維的重要性。王教授采用理論與舉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剖析問題,引起了同學們強烈的共鳴。
在提問環節中,對于傳統媒體除了實現“産銷傳一體”,如何獲得主流地位這一問題,王教授認為,媒體的視野應當放在社會格局中,研究媒介即研究關系,而研究關系即研究人。主流基于公衆接受,因而人們與機構越來越遠,與話題越來越近。并提出“硬性”話題要“軟化”、形成公共話題的觀點。最後,陳功老師總結了此次講座,表示此次講座具有學術性強、故事性強、創新性強等特點,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新聞鍊接
王炎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文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社會輿情與信息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入選“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全國出版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受聘兼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論文評審專家、科技部國家科技專家庫專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版融合發展(四川新華)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專家。有多年省級電視媒體營銷策劃的執行及管理經驗。在專業核心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獨著及參編著作10餘部,主持和主研國家、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等課題20餘項。入圍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多次榮獲省部級社科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