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講壇148講】智慧的光芒——走進中國現當代小說
時間:2017-11-13 12:00:00 訪問量:





11月12日晚,我院誠邀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陳思廣教授于立言樓B4-1舉行以“中國現當代長篇小說思想藝術”為主題的講座。講座由我院彭在欽教授主持,吳投文、張晚林、劉郁琪、胡志明等老師以及16級文學專業全體同學到場聆聽。
講座圍繞三本中國現當代的知名小說展開,即錢鐘書的《圍城》、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以及陳忠實的《白鹿原》,通過對其思想藝術魅力進行分析,從而向同學們揭示這些小說會成為中國先當代文學經典的原因。
談及《圍城》,陳思廣教授以主題為切入點,分别從淺主題與深主題兩方面來講解。他以人物形象方鴻漸為例,借由其故事詳細介紹了淺主題涉及的三個點,即對腐敗現象的諷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省與批判,以及對現代人命運的思考。而對于《圍城》的深主題,他認為主要是存在主義主題——無法安妥的存在,并強調了人生充滿不确定性,總會有些偶然因素打破我們原先預定好的計劃。同時,陳教授表示《圍城》的思想魅力就在于對社會、對人生的深刻探讨。
“《平凡的世界》絕不僅僅是一本勵志小說。”陳教授認為其更值得稱道的是它的選材和意蘊深度。《平凡的世界》通過對孫少平孫少安兩兄弟不同經曆的描繪,展現了當時中國普通農民的兩條路及可能的結果,更體現出作者對曆史哲學的準确把握。他解讀道,此書蘊含了作者路遙對那個年代的思考,表達出對中國農村和社會現狀的曆史、現在、未來的關切之情,這也其魅力所在。
随後,陳教授以“曆史會記住1993年”一句話引出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并從創作動機和人物形象這兩方面對其進行深度解析。他首先提及了陳忠實先生創作的《藍袍先生》和《梆子老太》,這兩部小說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傳統文化負面意識對人性的無情摧殘,進而創作出《白鹿原》中最具深度人物形象,即做穩了的奴隸的鹿三和被侮辱者田小娥。“《白鹿原》是借這一個小縮影來反應整個中國社會的狀況,中華民族正邁向現代化征程。”陳教授強調了書中透露的現實觀念,并鼓勵大家欣賞現當代小說的思想内涵與藝術魅力。
提問環節中,關于晚清文學與五四文學的關系問題,陳教授指出了一貫認為的五四思想是因外來思想沖擊而形成的觀點片面性,認為五四文學産生的重要内因是晚清政府的主動求變,繼而才是外因。最終,講座在輕松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新聞鍊接】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小說及作家作品研究。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理事。出版有學術著作《戰争本體的藝術轉化——20世紀下半葉中國戰争小說創作論》《審美之維——中國現代經典長篇小說接受史論》《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編年》《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史話》《四川抗戰小說史》《身份的印迹——中國文學論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受研究》等。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多項,在重要學術期刊與報刊上發表論文一百五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