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第146講:古文訓诂漫議
時間:2017-10-29 12:00:00 訪問量:






10月27日晚,浙江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博士生導師方一新先生應我院邀請于文科樓B4-1主講以“古文訓诂漫議”為主題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我院語言系教授徐前師主持,漢語言、漢語言文學專業師生到場聆聽。
講座從大家閱讀古代作品最主要的困難——詞彙問題談起,強調了詞彙的重要性。方教授指出“閱讀古詩文時,除了需要了解作品年代、作者以及相關背景外,還需了解當時的語言詞彙,這是讀懂詩文的前提條件。”
方教授以“褦襶、匾?、顀、一種、容易”為例,指出掌握古漢語詞彙應注意兩類詞語:字面生澀而義晦;字面普通而義别。這兩類詞的正确理解是掌握古漢語詞彙的難點。他進一步引導大家從兩個方面來解決這一難點問題:一是要有曆史觀點,注意時有古今、地有南北。二是要注意字有更革,音有轉移。關于同一概念,從古到今會有不同表達,如,“下雨”的“下”,古時就有“雨”、“降”、“零”等說法,從北到南也會有不同表達,北方多用“下”,南方多用“落”。關于同一詞語,古今南北意義也可能會有不同,如,魏晉時期的“落雨”并不是指下雨。方教授再以“啞然”為例,引經據典,帶領聽衆追溯詞義的根源。“啞”今大多為“無聲、不言”之義,而據《說文》記載:“啞,笑也,從口,亞聲。”《易》曰:“笑言啞啞。”可見,“啞”最初意為“笑聲”,“啞”的無聲之義當來源于“痖”。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聽罷講座,黃湘雅頗有感觸地說:“原來古漢語詞不是想象中的生澀難懂,反而是獨具魅力的——神秘而又充滿智慧,而其中深厚的内涵值得我們用心去探尋!”
【新聞鍊接】
方一新,浙江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85”創新基地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漢語言研究所所長,浙江省語言學會副會長,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從事漢語詞彙史和訓诂學研究。出版《中古漢語語詞例釋》、《中古近代漢語詞彙學》、《東漢疑僞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等多種著作,發表論文百餘篇。曾獲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二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7年被評為浙江省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