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124講——《中國古代的姓氏源流與文化特征》
時間:2017-04-12 12:00:00 訪問量:



4月17日下午,我院“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24講在文科樓402教室舉行,在2003网站太阳集团學科處的大力支持下,武漢大學徐少華教授應邀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中國古代的姓氏源流與文化特征》的主題講座,。我院曆史系、語言系等專業師生到場聆聽。
徐少華教授從當今社會的尋宗問祖與秦漢以來的姓氏格局,上古社會的結構與姓氏,族群融合與姓氏的流變等三個方面展開本次講座的内容。
徐少華教授指出:首先,中國上古時期的姓、氏二分,起源的時間、背景不同,使用者的身份明确,兩者的作用互有區别,所代表的社會意義也大不一樣。其次,姓、氏都是上古氏族的标志或徽号,姓起源較早,是以女性為中心社會的産物;氏乃姓的派分,起源略晚,是以男性為中心社會的産物。上古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以别婚姻,氏乃明貴賤,以适應同姓不婚、世族世官社會形态的需要,體現了當時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等級分明、固定不動的原始特征。此外,徐少華教授舉南陽樊氏、濟北王氏等例子說明上古婚姻講族姓,地位以氏系而中古及以後婚姻講門戶,地位論郡望。其三,秦漢以後的姓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某些家族、氏族的源流,同時也是适應社會和财産繼承以男性為中心的需要,但基本失卻了其原來“别婚姻”、“明貴賤”的社會價值。演變至今天的姓氏,既不具備明貴賤也沒有别婚姻 的作用了,除了具有分辨一定的家族源流屬性外,主要在于區别個人的身份存在。
聽完本次講座,漢語言二班的田思琦覺得頗有收獲:“以往聽過的講座大多學識性非常強,感覺我們是受衆,但是這一次講座,徐教授講的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姓氏曆史,援引了大量史實和事例,他對姓氏的講解讓我對姓氏源流有了很多新的認知并對古代氏族産生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