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第123講】——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
時間:2017-03-27 12:00:00 訪問量:




3月23日晚,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望衡做客我院“人文大家論壇”,為師生帶來了一場主題為《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的講座。講座在文科樓B4-1會議室進行,黨委書記廖加林,張晚林教授、羅建文教授、羅淵教授、魯茜副教授及我院部分專業學生到場聆聽。講座由張晚林教授主持。
全場座無虛席,在張晚林教授介紹完畢後,一個關于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在陳望衡教授的娓娓道來之下緩緩展陳。陳望衡教授首先從家、國意識的建構講起,推及到家的起源、國的起源,以及家與國的内在關聯性:“家—國”意識初見于史前仰韶文化時代,“家”是人倫之本,“國”是保證人倫秩序運行的機器,就中華民族來說,家與國具有某種同一性。
關于美的起源,陳望衡認為,美的觀念起源于家,愛家與愛國具有一體性,審美意識首先始于家庭而推之于國家;談到家國意識對于中華審美概念系統建構的貢獻,陳望衡首先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範疇:美、妙、陽剛之美、陰柔之美等,這些審美均孕育于家庭生活,然後走向社會,走向國家。
最後他談到家國的天下情懷,中華民族的“家—國”理念導出“家國情懷”。國由國土、國君、國民組成,家由家祖、家人、家園構成,家與國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因此其中的愛民、忠君、戀鄉情懷是一體的。這些情懷表現形式多樣,從詩歌中可以得出不少例證,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主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興亡主題,羁旅主題,江山主題等等,都能體現“家國情懷”,進一步擴展為“天下情懷”, 含有天下為公的重要觀念,其中的民胞物與的觀念将審美擴大到中國之外,擴大到自然天地,又有生态和諧的意義,包涵的意蘊不可謂不廣。
在接下來的提問互動環節中,陳教授認真的回答了同學們在美學方面提出的各類問題。同時,陳教授還對初學美學的同學給予了忠告,通過《莊子》中“醜”的例子指出當今時代将美單純理解為“漂亮”是人類的悲劇,認為對美的追求應當體現在價值追求上。講座進入尾聲,陳教授對在場聽衆給予了深厚的寄托:民族情懷應該有所發展,而不是囿于一家一國之中,在經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情懷應該擴展為全球意識、生态意識、共同體意識。
對于這種極少接觸的理論知識,文學專業的夏劼同學聽罷深有感觸:“陳望衡教授學識淵博,他的知識體系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整個講解過程通俗易懂。我本來對這些知識掌握不多,但在陳教授深入淺出的講解下,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