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講壇第139講開講—訓诂法則談
時間:2017-06-21 12:00:00 訪問量:





6月22日下午,廣西民族大學葉桂郴教授應邀來我校講學,于文科樓B4-1室為我院師生帶來一場題為《訓诂法則談》的講座。語言系徐前師教授,尹戴忠教授,語言系主任李康澄,秦鳳鶴等老師及語言系15、16級學生到場聆聽講座。
講座伊始,葉桂郴教授解釋了訓诂學的含義及其意義。“訓诂學與音韻學、文字學是傳統小學的三大闆塊之一。地遠有翻譯,時遠有訓诂。訓诂即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葉桂郴教授說道,他表示,訓诂學與文學研究側重點不同,在做語言方面的學術研究時,遇到一些細微的問題時也不能輕易跳過,而應重視問題,抓住發現問題的機遇。那麼,如何發現問題呢?葉桂郴教授認為,首先應當多讀書,才能發現問題,應當溫故而知新。其次應多思考,思考時要多想幾個為什麼,并且有疑問地多思考,要留心字面簡單,但意義有别的詞。他列舉了許多脍炙人口的古詩句中的錯誤解釋,如“床頭屋漏無幹處”的“屋漏”應解釋為房屋的西北角,而非房子漏水;“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應解釋為井欄而非卧榻。除此外,還應當多動手,多查閱工具書、文獻,或檢索百度。就如何認識問題,葉桂郴教授認為:前人做了注解,自己也覺得正确時就按照前人說法;對前人說法有異議時或找不到前人注解時應當通過自己的研究得出較為正确的結果。葉桂郴教授在講座中也分享了他認為訓诂學研究時應注意的原則:勿平實,忌好奇;重證據,忌臆測;甯阙疑,勿強解。葉桂彬教授援引《搜神記》、《文選》、《說文》等大量文獻中的實例,說明當今廣泛存在的對古文錯解的現象,他強調這些現象應當通過人文學者的努力得到糾正。
李康澄就講座中提到的關于湖南方言的問題與葉桂郴教授進行了交流。提問環節,葉桂郴教授詳細回答了現場學生的問題,如對于一些詩詞中存在的多種解釋該如何分辨等。講座結束後,各位老師與葉桂郴教授合影留念。
【新聞鍊接】
葉桂郴,桂林航天工業學院科技處副處長、《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主編兼編輯部主任。中國語言學會會員、廣西語言學會理事。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