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第136講開講—當下中國社會建設的若幹重大問題探讨


 






67日晚7時,中山大學劉祖雲教授受邀來我院文科樓B4-1室作“當下中國社會建設的若幹重大問題探讨”的主題性講座。此次講座由我院黨委書記廖加林主持,副院長陸自榮、副院長毛小平、教授張晚林、思政系主任淩應生等老師及部分學生參加。

 

會上,劉祖雲圍繞核心理念的培養,階層結構的型塑和治理模式的創新三方面進行講述。在核心理念的培養方面,他分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三部分展開論述。“家庭教育是人生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首先,他強調了家庭教育性的重要性,并認為炎黃子孫,在康樂富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正是家庭教育,言傳身教的結果。“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他否定了當今中小學教育片面甚至偏駁的曆史教育,他認為曆史本該豐富多彩,教育應根據孩子的成長規律,從具體到抽象,從眼前到長久,循序漸進。對于社會教育,他認為社會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個人、社會傳媒、社會建設應做到大衆化、通俗化、多樣化。其次,在階層結構的形塑方面,他從橄榄型,中等收入型的社會結構為切入點,從兩級思維和系統思維,分别講述貧富分化及階層結構形塑。“扶貧,政府是主角,但政府不是唯一的主角。”他指出解決扶持誰,誰扶持?精準扶貧,精确幫扶是關鍵。在治理模式的創新方面,他結合自己去曾國藩故裡見到感慨道:“中國如今物欲橫流,但回與堅守”提出當今社會的治理基礎從人治向法治轉變,是法治與德治,人理和法理型社會,治理主體從一元向多元轉變。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中,劉祖雲針對學生提出的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的區别,人民有權實際無權,法學專業學生同思政專業的學生的差别等問題作出了詳細的解答。他以香港的社會服務聯合協會為例,表明内地解決貧困的制定标準無法統一,生存型、發展型向享受型社會過渡還需要經曆一定的時間,他最後表示:“經濟的發展,并不能解決人為、思想的問題,人文情懷,人文底蘊、人文關懷,社會學家的想象力是時代不可或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