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87講 ——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特質






為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擴展知識面并活躍思維,427号上午,我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社長李紅岩先生于我院立言樓4-1主講了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譜系和特質”為主題的講座。我院李惠康教授擔任主持人,周方高、羅淵教授、胡憶紅副教授和雷芳老師參加講座,18級全體曆史系學生到場聆聽。


會議伊始,李紅岩教授以馬克思主義史學在中國發展的一百年為線索,介紹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和形成,并糾正:它并不是誕生于30年代,而應該上推至1919年的五四運動,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起始時間一緻。李教授指出,在1919年至1949年第一個階段,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已經取得史學話語主導權,與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相适應,成為最深刻的史學流派,且這種深刻性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李紅岩教授還特别強調了1924年到1927年這一時期的大革命的作用,認為正是這個革命直接催生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李教授将這一百年可以生動地分解為“五朵金花”,分别是: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問題、中國封建社會農民戰争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以及漢民族形成問題。


接着,李紅岩教授向大家介紹晚清新史學,指出了它所包含的政治上和經學上的兩大陣營:以古文經學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今文經學為代表的改良派。談到晚清新史學具備的世界眼光,李教授以一些著名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例,如“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第一人”郭沫若,“五老”:郭沫若、範文瀾、呂振羽、翦伯贊和侯外廬等,通過對他們的生平經曆以及作品思想的介紹,更直接地體現了晚清史學所具有的世界性的特點。


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特質,李紅岩教授表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核心主題在于闡釋中國曆史的奧秘。作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成果,本土的學術根脈與源流使它進一步中國化。李教授建議并啟發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從中國革命與國際共命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社會性質的關系,希望大家從中得到不同的獨特的理解。


聽完講座之後,18級曆史系彭樂宜感歎道:這次講座雖然内容比較深奧,但老師講得通俗易懂,容易理解吸收,讓我們有很大的收獲


新聞鍊接: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主任。

1990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曆史系,史學碩士。其後至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先後供職于近代史研究所(1990.8-2006.2)、馬克思主義研究院(2006.3-2008.11)、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2008.12-)2000-2002年,在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歐洲曆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做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史學理論、中國近代史學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史學史論》、  《百年中國史話·史學史話》、《改革開放30年思想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