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85講 ——再談近指代詞“這”的來源
時間:2019-04-22 12:00:00 訪問量:




4月19日上午,我院“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85講于立言樓B4-1會議室舉行。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朱冠明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題目是《再談近指代詞“這”的來源》。語言系徐前師、尹戴忠、曾春蓉、丁志叢、李康澄、秦鳳鶴、韓家俊,及文學系餘霞等老師出席講座,16級語言系全體學生到場聆聽,講座由徐前師教授主持。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正式開始。朱冠明教授從語言功能和語義結構兩個部分展開,并從“是”到哪裡去了、“這”從哪裡來的、“這”的字源和語源幾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近指代詞“這”的來源,且分析了“是”和“這”的曆史源流關系。朱教授認為,近指代詞“這”字源于“是”字,“是”字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都是常見的指代詞,從唐代開始,人們就放棄了對“是”的偏好,而“這”這個指代詞也從此登上曆史舞台。而關于“這”是哪來的,朱教授指出,“這”早期是在北方使用的,較早的用例出現在中唐時期。
關于“這”的字源,朱冠明教授認為“這”來源于“適”。他采用列表格比較字形的方法,将“這”“適”的金文、小篆、隸書、草書等書法進行了對照。“‘這’和‘適’在隸書、草書的字形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從‘適’演變而來的”,朱冠明教授說。而就“這”的語源來源“是”,朱教授主要從“這”與“是”的語音關系、用法比較、讀音等方面進行分析解釋。他指出,由于語音的弱化于濁音的清化,二者的韻母和聲母都發生了變化,使得兩個詞的語音趨同。
最後,徐前師教授對講座内容進行了概括總結,并代表我院對朱冠明教授的精彩講座表達了感謝與贊賞。“朱教授是教育部認定的最年輕的長江學者之一,在語言學方面有着獨特見解和深入研究。聽完今天的講座,相信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獲益匪淺。”
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落幕,所有在講座現場的老師進行了合影留念。
【新聞鍊接】
朱冠明,1973年出生,湖北省公安縣人,祖籍安徽鳳台,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1994年畢業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獲學士學位;1997年、2002年畢業于複旦大學,分獲碩士、博士學位。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是漢語詞彙語法史和佛教漢語。發表論文四十餘篇,出版專著兩部。2012年獲呂叔湘語言學獎一等獎,2015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