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湖南師範大學彭澤潤教授來我院講學:地理語言學和漢語方言學漫談——常德四聲調方言島解剖

11月8日晚,中國語文現代學會副會長、語言理論分會理事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彭澤潤教授受邀于立言樓4-1室作“地理語言學和漢語方言學漫談——常德四聲調方言島解剖”為主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院李康澄教授主持,聶志軍、丁志叢、曾春蓉等老師以及21、22級部分漢語言文學本科生到場聆聽講座。



彭澤潤老師主要對地理語言學和漢語方言學進行探究,并以湖南方言實際調查案例為基礎,對常德四聲調方言島進行解剖。“中國除了漢語,有非常多的少數民族語言,而漢語中又有非常多的方言,所以我們在研究語言的時候,一定要從低一點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他以中國語言地圖的民族分布引入地理語言學與漢語方言學的學習,并由此展開地理語言學與語言地理學的對比分析。他強調,語言學中最先看到的就是地理上的差異,而地理語言學的核心特點就是用語言特征地圖方式研究語言。



“方言學是地理語言學密切相關的學科,它們都要涉及方言事實,但是又不同。”彭澤潤老師以生動風趣的語言解釋了地理語言學與方言學的關系,他表示,地理語言學關注的是語言或者内部方言的個别要素在地理上的分布與表現,而方言學關注的是一種語言内部的局部地域的語言系統。他用詳細的調查圖例解釋了方言聲調是漢語聲調、聲母、韻母3個要素中數量最少、系統性最強的項目。随後,他結合具體數據,以語言資源、地理環境以及河流地理三個方面诠釋“湖南方言在跟官話接觸的最前線”。



彭潤澤老師自2013年起,指導研究生做湖南江永各地的地理語言學碩士論文研究,随後拓展到甯鄉、安化、武陵及衡山等地區。在師生問答環節中,彭潤澤老師分享了他的研究實踐經曆:“我們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挨家挨戶去調查的,以此得到完整的方言數據,這就是學術研究的現實。”最後,彭澤潤總結他在地理語言學中研究目标與具體發現,引導師生産生新的思考。“學術研究既需要激情澎湃的人文精神,也需要嚴謹細緻的科學精神”,李康澄老師在講座總結中表示,“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文/ 朱鄲妮 谌茜

圖/彭瑞


【新聞鍊接】

彭澤潤,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副會長、語言理論分會理事長。出版《地理語言學和衡山南嶽方言地理》《湖南方言》《衡山方言研究》等著作,在《中國語文》《當代語言學》《方言》等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先後2次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獎。多年擔任湖南經視方言文化節目湖湘文化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