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3講 ——清代湘西苗疆治理:“邊牆體系”、民苗區隔與“中心”-“邊緣”的秩序型構

6月13日晚,“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3講在立言樓B4-1順利舉行。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教授暨愛民應邀來我院作《清代湘西苗疆治理:“邊牆體系”、民苗區隔與“中心”-“邊緣”的秩序型構》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徐紅教授主持,我院副院長歐陽萍、周方高教授、廖君湘教授以及17、18級曆史系全體同學和研究生到場聆聽。


古代湘西生活的是哪些人?他們又有着什麼樣的生活狀态?清代中央如何把湘西苗人納入到大一統的體系當中?出于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暨愛民教授将思想史和政治學的研究方法運用到清代湘西苗疆治理的探索中。他先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幅收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湖南苗寨地圖,并就其來源進行介紹。他表示,日本學者曾對湘西進行過深入地調查,因此留下了有關湘西苗寨的記錄。他指出,在湘西苗疆,自乾州廳至鳳凰廳境内的“邊牆”,與分布于湘西苗疆各廳縣的堡、碉、屯卡、哨台、關門、關廂等一起,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邊牆體系”。暨愛民強調,“邊牆體系”成為分隔民、苗之“界”,具有豐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意涵。


接着他從鳳凰廳、乾州廳、永綏廳三廳的民、苗之“界”進行解說。民、苗區隔如何可能?暨愛民認為,湘西苗疆民、苗之“界”,不論觀念建構還是“邊疆體系”實體的建置完成,都經曆了一個較長的曆史過程,它是在數百年間中央與地方以及族群之間的權力博弈、資源分配、社會流動和文化重構中得以完成的。最後,他介紹了湘西苗疆的“邊緣”秩序。湘西苗疆民村、苗寨的地理分布和“中心”與“邊緣”的對應及其秩序型構,不僅揭示了當時苗疆社會治理中民、苗族群大多數時候的實際“割裂”狀态,而且也反映了“國家”在湘西苗疆的有效範圍與“牆裡”“牆外”民苗社會經濟生活、文化觀念的差異,對于今天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發展仍然有某些啟示。


講座最後,就同學所提出的“苗寨内部之間是否會有商品貿易”的問題,暨愛民教授作出回答。他指出,苗寨内的人居住環境相似,物産相同,内部商品交流較少,但對于類似于鹽等苗人沒有的生活用品,則需要同漢人交易,因此在民、苗交界的地方會有商品交易。“暨教授的講座為我們理解清代中央王朝治理少數民族地區等相關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讓我們對于湘西苗疆的‘邊牆體系’以及牆内與牆外的尊卑之别、治亂之别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徐紅教授對本次講座作了總結。講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新聞鍊接:

暨愛民,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民族史與民族政治學研究,先後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10餘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及人大複印資料、《曆史與社會文摘》等全文轉載,出版學術專著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3項,研究成果獲湖南省第十三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國家民委社科研究成果二等獎。


文/詹依依

圖/張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