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9講——詩品與人品

11月28日下午,浙江工業大學肖瑞峰教授應邀于立言樓B4-1會議室舉辦了以“詩品與人品”為主題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由我院王友勝教授主持,李鴻淵、丁志叢、王奕祯、餘霞、何湘等老師及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部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約120人到場學習聆聽。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講座伊始,肖瑞峰教授引用孔子的話開啟話題,也借此強調了古典詩文的重要性,并引出講座的主題——詩品與人品。談到“何謂詩品”,肖教授以梁代鐘嵘和唐代司空圖的兩部同名著作《詩品》為例,揭示了古代對于詩品的理解——詩的體系、風格與境界。肖教授也解釋道,今天所說的的詩品,是與人品相對的,是關于詩的品質、品格和品位的探讨。

 

随後,肖瑞峰教授提綱挈領地提出了中國古代文人詩品與人品之間的兩重關系:“文如其人”和“言非心聲”。肖教授認為,蘇轼《答張文潛書》描述其弟蘇轍“其文如其為人,故汪洋淡泊”之言,是“文如其人”最明确的源頭。其後,他旁征博引,以唐代李白、劉禹錫、東晉陶淵明等詩人為例,強調詩品與人品往往相輔相成,互為映證。

 

關于“言非心聲”,肖教授認為,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并不少見的現象。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現代錢鐘書《談藝錄》等人均對此有辛辣的評說。他以中唐元稹為例,表明了古代文人道德文章和遊戲筆墨兩面性的存在。肖教授認為應該辯證地看待‘言非心聲’,我們倡導如其人’,但并不能排除人品與詩品相離的現象,不能完全将詩的主人公當作詩人本身。好的作品應被用來欣賞。”同時,他提倡欲醇詩品,先正人品”,“有志于詩的朋友們,請敬畏詩神、恪守詩道,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章’為旨歸,緻力于詩品與人品的統一,追求‘文如其人’的理想形态,摒棄‘言非心聲’的不良行為,在‘道德文章’的雙重錘煉中,實現詩品與人品的同步提升。”這是肖教授對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建議與教誨。

 

在最後的提問環節,有學生請教如何辨别中國古人“文如其人”和“言非心聲”,肖教授再次強調了辯證分析的方法,認為更謹慎地面對作品和更全面掌握資料,有助于逼近作品的真實和文人内心的真實,同時也不能“因人廢言”。 有學生提出很關注肖教授的小說創作,并詢問他的寫作計劃。肖教授十分熱情地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小說創作的曆程和未來規劃,也讓大家聽到了更多精彩的故事。肖教授妙語連珠、深入淺出的學術講座獲得了在場師生的陣陣掌聲。

 

【新聞速遞】肖瑞峰曾任杭州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浙江大學2003网站太阳集团副院長、浙江工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等職。學術兼職有中國韻文學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教育部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已出版《日本漢詩發展史》、《晚唐政治與文學》等多部學術專著,并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刊物發表專題研究論文100餘篇。主講的課程《中國古代文學史》于200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鄧苗 彭烨

/梁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