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6講——破“成見”:百年古代文論現代研究再反思
時間:2019-10-18 10:00:00 訪問量:
10月18日下午,“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6講在立言樓B4-1順利舉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理事、武漢大學大學文學院高 文 強 教授應邀來我院作《破“成見”:百年古代文論現代研究再反思》的學術講座。講座由袁星潔教授主持,我院胡紅梅老師、餘霞老師、鄧桂英老師、李文浩老師、韓家俊老師以及17、18、19級文學專業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場聆聽。
在正式開講之前,高 文 強 教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文論現代研究近百年,到今天落得鮮有人知的局面,問題到底出在哪?高 文 強 教授給出的答案是破“成見”。以《西部世界》和《降臨》兩部美國電影為例,他詳細地講述了什麼是破“成見”。他指出,知識是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控制人類的程序,這就是所謂固化的“成見”。人類用他人灌輸的理念、知識進行思考而并非真正的獨立思考。人類思考問題更依賴于固化的成見。美國電影《降臨》所反映的是知識固化後的自我限制。知識固化影響人類去認識真正的世界。高 文 強 教授引用《金剛經》中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進一步闡述了“破成見”。
那麼古代文論現代研究中的“成見”又何以體現呢?高 文 強 教授通過“劉勰是個什麼家?”切入,具體解釋了古代文論現代研究中的“成見”。衆人皆知,劉勰是中國文學思想家。高 文 強 教授從劉勰生活時代開始考察,發現他在不同時間有着不同角色。在六朝時劉勰無人知曉,但後來卻因為京城高僧去世寫碑文而知曉。南朝時,他是佛學家。到了隋唐,他又成為了文學家。宋元明清時期,他從文學家轉變為文評家。為什麼會給劉勰如此定位?高 文 強 教授提出了“理論預設,方法先行”看法。
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的建立,始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學科建設的基本模式包含四個引進:引進理論,引進方法,引進标準,引進規則。古代文論現代學科建立出現倒置現象,不像“西方文論”學科的建構有其自然發展的曆程。“中國文學批評史”學科建設之初便面臨這樣一種尴尬:我們建立了一種曆史學科而這種學科在曆史幾乎不存在。以“文學”為例:如“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中的“文學”指“文獻”之學;而《文心雕龍》中的“文”指“文章”,範圍也大于今天的“文學”。 高 文 強 教授認為,西方文學理論有其适用性,是探求文學“真理”的多元方法中的一種,不應成為标準。最後,對百年古代文論現代研究的反思,高 文 強 教授提出“面向真理,法無定法;法為我用,舍筏上岸;言下悟易,事上行難”的理念。講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新聞鍊接:
高 文 強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藝學教研室主任;并兼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網絡文學研究會理事,湖北省文藝學學會秘書長,湖北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傳統文化與中國文論、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學等方向的研究。已出版《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中國古代文論範疇發生史<老子>卷:道法自然》、《佛教與永明文學批評》等多部專著;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佛學東漸與六朝文學思潮的嬗變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東晉南朝文人接受佛教研究”等課題多項;研究成果獲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教學成果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文/詹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