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5講——魯迅與卡夫卡
時間:2019-10-17 10:00:00 訪問量:
10月17日下午,“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5講在立言樓B4-1順利舉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豔兵應邀來我院作以“魯迅與卡夫卡”為主題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李勝清教授主持,我院羅淵、胡志明、李文浩、鄧桂英、李衛華等老師以及17級漢語言文學專業部分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李勝清教授向我們隆重地介紹了曾豔兵教授,并對曾豔兵教授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與誠摯的感謝。随後,曾教授正式開始了他的講學。曾教授首先從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的分野談起,認為魯迅和卡夫卡雖屬同時代的作家,但并沒有實證材料證明魯迅曾經讀過卡夫卡,卡夫卡雖醉心于中國文化,但亦沒有證據表明他對同時代的中國作家魯迅有過了解。“美國學派”的平行研究将沒有事實聯系的兩個作家進行平行比較,要求尋找“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為魯迅和卡夫卡研究提供了學理依據。
接着,曾豔兵教授簡要地介紹了魯迅與卡夫卡的生平,并展示了魯迅與卡夫卡的照片,他指出,雖然魯迅與卡夫卡在外形上有差異,但兩個人在精神上和氣質上卻很相似,并以《銘刻在墓碑上的文字》為題,對魯迅的《墓碣文》與卡夫卡的《一場夢》進行了比較研究,他指出存在四個方面的異同:一是我之夢與他之夢;二是對比、反差與悖論;三是自我解剖與永不滿足;四是文體與語言上相似或者相近。他表示,在當時不可能發生任何相互影響的情況下,魯迅與卡夫卡竟然有如此多的相同和相似之處,可見他們在精神特質上的确存在諸多相近與相通之處,都在與時代同行。
最後,李勝清教授對本次講座作了總結,并且就卡夫卡所說的“我雖然可以活下去,但我卻無法生存”分享了他的觀點和體會。他認為,我們不僅僅要從審美經驗層面去閱讀,還要從更加向上的層面去閱讀。同時,他鼓勵我們要多閱讀文學作品,勤思考,多積累。講座在同學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新聞鍊接:
曾豔兵,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主編。主要從事西方文學與中西文學比較研究、卡夫卡研究。代表著作有:《西方現代派文學研究》《卡夫卡與中國文化》《卡夫卡研究》《卡夫卡的眼睛》《走向比較詩學》《後現代文學文化論稿》等。在《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外國文學》《國外文學》《當代外國文學》《文藝研究》《文藝争鳴》《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共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另發表譯文及學術随筆數十萬字。曾獲得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和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文/彭培穎 馮詩璨
圖/彭培穎 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