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湘江高端學術論壇暨“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246講 中山大學彭玉平教授來我院講學:從陳寅恪到王國維

5月15日下午,我院于立言樓B4-1室舉辦湘江高端學術論壇暨“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246講。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彭玉平應邀來我院作主題為“從陳寅恪到王國維”的學術講座,我院教師及21級本科生代表到場參與,本次講座由王友勝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彭玉平教授就王國維緻羅振玉的一封信,将王國維與陳寅恪之“識趣特契”娓娓道來。“吾侪所學關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彭玉平教授認為,在王國維去世後,陳寅恪以一人之力先後六次撰詩撰文,這是在為王國維的人格張本,為王國維的學術特點勾勒框架,也說明他是王國維不可多得的知己。



“陳寅恪是要擺脫政治的束縛,而王國維卻是在追求學術超越功利。”彭玉平教授表示,他們在提倡學術自由和堅持學者獨立人格方面,都有着重大貢獻。他強調,王國維主要起到奠基和開創之作用,而陳寅恪則進一步給予發揚光大并在王國維去世後的漫長歲月中一直堅持他和王國維提倡的學術理念和治學原則。王國維自沉後第二年,清華國學研究院議決為王國維建立紀念碑,特請陳寅恪撰寫碑銘,陳寅恪畢生秉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在此提出的。


彭玉平教授強調,王國維與陳寅恪“同而不同”,作為文化遺民的陳寅恪,和兼有文化遺民和政治遺民雙重身份的王國維,他們對西方學術之了解途徑不同,這就導緻在思想上産生了碰撞的火花。但陳寅恪是王國維最貼切的認知者,他們有着一種極為相近的文學歸屬感。王國維去世後,陳寅恪那句“文化神州喪一身”,極其恰切地揭示着王國維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象征性地位。“但陳寅恪之後呢?”彭教授抛下了這個問題,留給聽衆解答。



王友勝教授總結說:彭玉平教授的學術報告内容豐富、視域開闊,有史的嚴謹、詩的激情,對在場聽衆了解王國維的文化心态、研究方法、人品個性及對陳寅恪的學術影響等均極有助益。


文/朱鄲妮

圖/李敏


【新聞鍊接】

彭玉平,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等雜志發表論文200餘篇,《王國維詞學與學緣研究》《況周頤與晚清民國詞學》先後入選2014、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學科成果文庫”,另有《詩文評的體性》《中國詞學史》《唐宋詞舉要》《王國維的兩個世界》等著作,曾獲教育部第八屆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詞學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