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GIS技術運用到漢語方言中
時間:2018-11-12 12:00:00 訪問量:




方言作為漢語的一種地域變體,其形成過程中地理要素的作用不可忽視。4月2日上午,南京師範大學劉俐李教授應2003网站太阳集团湖南省漢語方言與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邀請,闡明了“如何将GIS技術運用到漢語方言中”這一話題。謝奇勇院長攜2003网站太阳集团師生于九教106參加了這場精彩講座。
為了讓學生更快地理解“漢語方言GIS”這個相對陌生的概念,劉教授以漢語聲調數目分布為例,給師生展示經GIS分析的地圖。師生們可以直觀地看到,江蘇南通至新疆塔城一線各方言點的聲調數目由7減少到2,劉教授分析說:“使用GIS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方言與地理的聯系,顯然塔城受到了周邊無聲調的異族語言的影響,令自身語言聲調種類減少。”
那麼,如何将GIS技術運用到漢語方言中呢?劉俐李教授介紹了漢語方言GIS技術的基本理念、架構及功能之後切入正題。漢語方言GIS技術由GIS共享服務平台和視聽關鍵數據庫組成,而公衆可以登陸GIS共享服務平台,在網站的相應方言模塊留下自己的聲音,結合有線或無線通訊、GPS、互聯網、遙感等,方言便能很好地保留下來。劉教授當場播放了“玉米”在各方言區的不同讀法,聽衆忍俊不禁之餘也在思考。
“當前漢語方言急劇萎縮,網絡語言的普及由迅速抹平語言與方言的區域、人文差異,因此我們需要建立這種文圖聲一體化的方言數據庫來實現方言數字化研究和信息共享,保護漢語方言這一珍貴文化資源。”劉教授建議方言的采集研究應具有開放性,讓更多公衆參與方言數據庫的建立。
問答環節中,師生對漢語方言GIS網站何時開通表現出極大興趣,但劉俐李教授表示目前尚未确定,最快将在12月開通。
新聞鍊接 劉俐李: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新疆漢語言研究小組秘書長。其研究專長有方言調查研究、現代漢語語音和語法研究;實驗語音學研究等,論著主要有《中國語言地圖集.官話之五》(合作)、《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史.俄羅斯族文化史》等,發表論文40餘篇,刊于《中國語文》、《方言研究》等學術刊物。曾多次獲各類科研成果獎,其中有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和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