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78講 ——生态人類學視野下的“家園聚落”研究





湖北省楚天學者、中國西南民族學會副會長、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羅康隆教授,應2003网站太阳集团邀請擔任“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78講主講嘉賓,116日晚,于立言樓B4-1會議室作“生态人類學視野下的家園聚落研究”學術講座。講座由廖君湘教授主持,周方高教授、徐紅教授、李惠康教授、張晚林教授以及我院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場參加。

 

羅康隆教授以其二十多年來的田野調查個案材料為依據,主要從三個層面陳述他的“家園聚落”研究心得。首先,羅教授梳理和建構“文化”、“ 文化事實”及“生态文化共同體”等概念,解讀“家園聚落”研究的理論、方法;其次,他剖析“家園聚落”的起點、發展、興盛的生命曆程,其實即是一個人們應對所處自然環境和應對所處社會環境而循序漸進地建構起來的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相互疊合的過程;其三,他認為“家園聚落”是一個包括了人、文、地、産、景、史、神等維度的生命共同體概念,并系統闡釋其内涵。最後,羅教授強調當今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過程中,保護和重建“家園聚落”,離不開文化人類學學科的關注、參與,這是學者的使命與擔當,相關研究具有獨特的學術功能價值。

 

整場講座持續兩個半小時,互動環節,羅康隆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家譜編修、家風形成、鄉土情結等問題作出了耐心解答。廖君湘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他的感悟,結合“家園”主題提出一些閱讀、生活的建議。

 

通過學術邏輯與實際個案來體現“家園聚落”概念,将文化事實轉變為文化分析,體現構建“家園共同體”的迫切性、可能性。聆聽講座後,在場同學們表示收獲頗豐,不僅能夠系統領略到文化人類學的學術魅力,也觸發了他們對現有家園生态文化被破壞現象的反思,進一步認識到保護“家園”文化生态、留住“鄉愁”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