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跨媒體叙事:一種提高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基本方略——“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77講









 

112日,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院長彭祝斌教授應邀來院舉辦以“跨媒體叙事”為主題的學術講座,陳功、黃洪珍、袁星潔、蕭祥彪等老師及1718級新聞學專業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彭祝斌通過中美貿易戰中中國暴露的輿論競争短闆引出“跨媒體叙事”這一主題,并以《朗讀者》中文字、圖片、朗讀結合取得成功的例子,提出在“開放、共享、用戶、跨界”的互聯網時代,應當改變新聞的傳播方式,以故事動人,用“打動思維”思考問題從而引起和受衆的情感共鳴。“我們有很多好故事,但是缺乏講好故事的能力”,彭祝斌認為文化的傳播隻是途徑,讓受衆真切感受才是目的,我們需要走心并實實在在地做好跨媒體叙事。

 

随後,彭祝斌圍繞“跨媒體叙事”介紹了由來、内涵、功能、策略四個方面。其中,彭教授着重介紹了功能和策略。以《古劍奇譚》為例,從小說到電視、遊戲、宣傳片的推廣以及發展微博中穩定的粉絲圈,都進行的不錯,完美地實現了聚集用戶、培育IP、吸納資本、拓展市場的功能。在跨媒體叙事策略上,彭教授介紹了内容策略和傳播策略,他以《甄嬛傳》的美國化為例,說明向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地區傳播文化要實現“去情境化、本質化、再情境化、再本質化”四個過程。

 

提問環節中,面對“現今要讓他國受衆了解中國文化,去情境話是否仍有必要”,“一些小說改編成遊戲或電視劇反而遭到粉絲反對,該如何應對”等問題,彭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針對不同的受衆,文化轉變程度也要不同。不管什麼國家,引起當地觀衆興趣,達到傳播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跨媒體叙事”本身是中性的,要針對不同情況合理運用。講座最後,黃洪珍老師用“理論有高度、思辨有深度、案例有廣度”對此次講座進行總結,并表示深受啟發,希望同學以此次講座為契機,拓展知識面,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


/彭烨 李錦新

/李錦新

【新聞鍊接】

彭祝斌,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嶽麓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新聞出版行業學術領軍人才,教育部新聞傳播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湖南省文化産業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