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74講 ——宋代的疆界形态與疆界意識

 

 




為拓寬學生視野,陶冶文化情操,增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1022日晚,我院于立言樓B4-1舉辦“宋代的疆界形态與疆界意識”主題講座。雲南大學曆史與檔案學院院長、中國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黃純豔教授受邀開講。本次講座由周方高教授主持,徐紅教授、李惠康教授出席,曆史學專業同學到場聆聽。

 

黃純豔教授首先提出宋代疆界劃分性質的“近代性”問題,并對其做出解讀。從古代與近代、大陸與台灣等多個角度來看,對宋代疆界的看法是比較多元的,宋代疆界劃分亦有多種多樣的形态,這正反映出曆史邏輯與現代立場的差異性。接着,黃純豔教授分析了宋代疆界多種形态的表現及形成原因,指出宋代的疆界分為點狀、片狀、帶狀與線狀四種形态,并認為點狀疆界多為兩地間要塞上的軍事據點,無商議的疆界劃分模糊了具體邊界;帶狀疆界有清晰的中軸線與作為兩屬地的中間地帶。 

 

随後,黃純豔教授又具體分析了宋代的疆界意識。宋代疆界形态呈現出多樣性特征,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會出現不同的疆界形态,這說明宋代沒有統一的疆界劃分原則,而是依據錯綜變動的現實進行應對。“諸國間對抗性越強烈,則界線劃分越清晰”。黃純豔教授通過列舉宋與遼、西夏、金産生的多次沖突,闡釋了宋代對抗性與疆域劃分準确性二者之間的正比關系。并且進一步指出,宋代穩定的處理疆界問題機制的形成,正體現出“疆界即國界,守界即守國”的意識。最後,黃純豔教授得出結論:宋代疆界形态和疆界意識是對中國古代自身傳統的承繼,是一個政權的生存需求,盡管具有變革的意義,但并不代表可用“近代性”加以闡釋。

 

在提問環節,黃純豔教授對同學們提出的疆界劃分後宋人地位的變化、劃分清晰的疆界後為何還會發生争端等問題做出耐心、詳細的解答。

 

講座圓滿落幕。有同學認為,在此次講座中,自己知道了更多的疆界劃分形式,加深了對兩屬地管轄問題的了解,受益匪淺。

 

 

                  

【新聞鍊接】

黃純豔,雲南大學曆史與檔案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問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雲南大學曆史與檔案學院院長、中國經濟史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宋史和中國經濟史。出版《宋代朝貢體系研究》《宋代東亞秩序與海上絲路研究》《造船業視域下的宋代社會》《宋代海外貿易》《宋代财政史》等專著九部,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期刊發表《“漢唐舊疆”話語下的宋神宗開邊》《變革與衍生:宋代海上絲路的新格局》《宋元海洋意識新變與海洋貿易時代的确立》等論文一百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研究成果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省級一等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