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學術研究> 學術交流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90講 ——以新的視野看文圖學








515日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新加坡《聯合早報》特邀專欄作者,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榮譽主席衣若芬教授應我院邀請,于立言樓B4-1開展主題為“文圖學——從日常消費到學術升級”的學術講座。我院王友勝教授擔任主持,何湘、餘霞、張曉燕等老師以及部分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聆聽了此次講座。衣若芬教授打破傳統,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多視野地看待文圖學,帶來了一場精彩、開放的學術講座。


講座伊始,王友勝教授向在場聽衆隆重介紹了衣若芬教授,回憶了他與衣教授十幾年的友情,并對衣教授的到來表示真摯的感謝與歡迎。随後,衣教授正式開始了她的演講與分享。首先,她以一張黑洞的圖片引起聽衆的思考,從立體的角度讓大家感受文圖學的意義,進而切入正題。衣教授認為,火的使用讓人類前所未有地了解和認識世界,因為火的光亮使人不受黑夜限制,更清楚地看見、感知世界。而看見世界必然要從文本與圖像中獲取信息,包括聲音、肢體語言、圖繪、文字……人無時無刻不在接收信息,這也體現了文圖學的重要性。衣教授從文圖學本身、生活中的文圖學和文圖學的學術方法這三個角度綜合介紹了文圖學。講座中,她多次運用思維導圖,結合生動直觀的圖片、表情包解說内容,以互動的方式激發聽衆的興趣,引發大家的思考,将講座的氣氛帶入陣陣高潮。


提問環節中,衣教授也給出了令大家信服的解答。針對文圖學與符号學、圖像學之間的區别和聯系這一問題,她說道:“它們都是直觀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也就是我們所看見的、所感知的,但對待文圖學要随時轉變思維,它不僅使我們認知世界,還會引起我們對事物的判斷。”衣教授認為,文圖學在未來的發展空間是極大的,同時呼籲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一起挖掘它的價值。

新聞鍊接

衣若芬,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職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聯合早報》特邀專欄作家、新加坡政府立案社團“文圖學會”主席。曾任職于台灣大學、輔仁大學、中研院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創作榮獲台灣大學新詩獎。學術研究榮獲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吳大猷先生學術成就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出版獎助。最近出版著作包括:《書藝東坡》、《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感觀東亞》《雲影天光:潇湘山水之畫意與詩情》《遊目騁懷:文學與美術的互文與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