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其他> 學術園地

民國後期(1928-1949)湖南疫災

《災害學》ISSN 1000-811X,季刊,第18卷,第二期
作者:汪子龍

摘要: 民國後期的湖南,疫災嚴重,主要的疫病有鼠疫、霍亂、天花、麻疹、傷寒、痢疾、瘧疾、絲蟲病、流腦、白喉等,直接危害湘省民衆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給社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關鍵詞: 民國後期;湖南;疫災

人類曆史上經常可以看到瘟疫的蹤影,它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有着極強的傳染性與緻命性,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苦難。民國後期(1928-1949)的湖南,天災人禍,瘟疫連年流行,疫災從未間斷,造成疫災的疫病種類主要有鼠疫、霍亂、天花、麻疹、傷寒、痢疾、瘧疾、流腦、白喉等,本文根據《湖南國民日報》、《大公報》、檔案文獻及部分地方縣志、有關文獻書籍等資料,重點搜集整理了這一時期湖南瘟疫流行暴發概況。

1
疫病種類

民國後期(1928-1949),湖南各地疫病肆虐,疫災頻發,造成疫災的傳染病種類甚多,很多地方的縣志、報紙、文獻均有記載。如1946年辰溪統計報告的疫病有傷寒、赤痢、斑疹、白喉、鼠疫、天花、霍亂、麻疹、猩紅熱、回歸熱、瘧疾等11種。[1]靖州縣内流行天花、麻疹、傷寒、痢疾尤甚。[2]據黔陽疫情資料記載,疫病有霍亂、天花、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狂犬病、瘧疾、麻風病、肺結核、與惡性腫瘤等。[3]嘉禾縣境人民生活貧困、衛生條件差,霍亂、天花、麻疹、流行性腦膜炎、瘧疾等傳染病連年發生,頭癬病危害甚烈。[4]善化政府更是将傷寒、類傷寒、斑疹、赤痢、天花、鼠疫、霍亂、白喉、流行性脊髓膜炎、猩紅熱等列為法定傳染病急性各症,對其繁殖方法作了規定。但醫藥衛生事業落後,防治措施無法落實,緻疫病時作。[5]在張泰山統計的全國傳染病流行省市統計中,湘省流行的主要疫病種類有12種,分别為鼠疫、霍亂、天花、傷寒、斑疹傷寒、痢疾、猩紅熱、白喉、回歸熱、瘧疾、腦膜炎、黑熱病等。[6]

2
疫災概況

這一時期,因湘省境内水旱等災害頻發、戰争頻繁、人口流動加劇、醫療衛生設施不完善等,經常因一兩種疫病流行暴發,而引發大範圍的疫災,引起社會恐慌,造成社會破壞,主要的疫災如下:

鼠疫,這是由鼠疫杆菌(Pasteurella pestis)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常流行于嚼齒類動物,是一典型的自然疫源型疾病,在一定的地理景觀中,病原體通過跳騷在嚼齒類動物間傳播,或通過空氣飛沫及接觸等其他途徑進行傳播,緻使出現地方性流行。湘省境内1941年以前,日軍尚未實施細菌戰,流行的鼠疫不多,有記載的隻有幾起,并僅在局部地區出現,如1936年,茶洞地區發生鼠疫,死亡90餘人,隘門口周老醜一家7口死6人;19417月,茶洞再次發生鼠疫,死100多人,西門何健夫一家五口死于鼠疫。[7] 194111月,日軍開始向常德等地投放鼠疫病菌,鼠疫自此開始大範圍流行,114日上午日軍飛機在常德城區及後河的鎮德橋、石公橋等地空投大量帶鼠疫病菌的大豆、高粱、谷物、破布之類物件,七天之後在空投地區即發現鼠疫病人,13日常德關廟街女孩(13歲)蔡桃兒染菌死亡,經廣德醫院、長沙紅十字會化驗證實,系烈性傳染病鼠疫杆菌,第二年又染及臨近的桃源縣,在1941-1942年間,兩縣共發病106人,死亡100人,從此

後死亡600餘人,大西門外設臨時火葬場予以火花。日軍在湖南常德撒播帶有鼠疫杆菌的物體,也為1949年伯力審判所證實。[8]

霍亂與副霍亂,這是由霍亂弧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可以經過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觸及蒼蠅而傳播,以經水傳播最為常見,在湘省流行甚廣。抗戰期間難民雲集,衛生差,水源污染嚴重,遂加重疫情。1937-1942年,茶陵縣霍亂流行,不醫而死者,難以數記,特别是1942年,時處抗日戰争,難民雲集茶陵,霍亂廣泛流行,僅縣城一周内死亡400餘人,有的陳屍道旁,縣警察局不得已組織收屍隊掩埋。[9] 1940-1942年,長沙縣霍亂有過多次流行,累計發病632人,死亡346人,病死率55.5%19461-9月,發病1869人,死亡439人,病死率23.48%[10] 1938-1942年,霍亂在嘉禾縣内流行,因醫藥不足且缺乏綜合防治措施,疫情長期得不到控制。1945年,安仁全縣霍亂大流行,今朝陽鄉的某40戶人家,死于霍亂達100餘人,占當地人口的60%以上,田園荒蕪,死屍橫陳,慘不忍睹[11]霍亂疫情之多,社會恐慌,這也就成為當時新聞報道的主要話題之一,《大公報》長沙載:正值抗戰湘各地近因人口密集,及流動頻繁,疫疠(霍亂)流行[12]《湖南國民日報》專題報道:耒陽霍亂流行,死亡極多[13]

天花,俗稱壞痘爛痘子,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為烈性傳染病,天花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曆代均無法控制,本病病勢嚴重,患者病死率高,病愈者留下終身的疤痕,民國後期在諸縣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30年,鳳凰沱江鎮天花流行,死亡200多人,其中夯柳村(屬今麻沖鄉)瓦場村(屬今廖家橋鄉)20多個小孩患天花,隻有一人幸存,據1936-1943年的不完全統計:全縣發病642人,死亡率達到百分之百。[14]1939-1947年,嘉禾縣境有6年天花流行,政府無力控制,民衆隻有用豎高燈、門口插柏樹葉、挂銅鏡等迷信方法驅邪[15] 1940年華容縣縣城天花病流行,北河渡堤邊一時新冢累累,天花墳的地名由此流傳;6年後天花病又流行全縣,僅縣城染病者就達223人,死亡49人。1941年信義醫院收治天花病人3例,治愈兩例,死亡1例,1943年,金鳳鄉陽雀村發病10例,死亡9例。[16] 1948年,桑植五道水流行天花,土溪洞村幾天内倒床40餘人,死亡7人,未死者多數毀了顔面。[17]
麻疹,俗稱麻子或出喜事,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發疹性傳染病,是境内兒童緻死率最高的傳染病,民國期間小孩患麻疹者頗多,民間素有孩子闖過麻疹關,父母方心安的警告和隻見娘懷肚,不見崽行路的民謠。1943年長沙死于麻疹的兒童7000餘人。[18] 1946年、1948年,安仁境内兩次盛發麻疹病者逾萬人死亡時有所聞[19]1938-1943年間,鳳凰沱江鎮、總兵營、木江坪等地麻疹大流行,死亡率僅次于天花。[20]甚至在醴陵,曆年春秋兩季都有麻疹發生。1949年,丙塘村有12人死于麻疹。[21]

傷寒,俗稱倒家亡,多見于夏、秋季,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傷寒杆菌随病人攜帶者的糞、尿排出後,污染水、食物或者環境,通過手、蒼蠅而傳播本病。民國時期,被政府列為法定急性傳染病的第一位,并規定此類傳染病發生時,無論病人是否死亡,其受有病毒污染的家庭,在未施行消毒以前,必須隔離。1941年,新化縣醫院收治傷寒27例,治愈21例,死亡6例。[22]同年武岡縣境内發病1072例,死亡620例,病死率達57.7%[23] 1940-1942年,望城縣傷寒、赤痢流行,累計發病632例,死亡346例,死亡率高達55.5%1946年發病1869例,死亡439例,死亡率23.48%[24]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通過手、蒼蠅、食物和水經口感染,境内流行甚廣,曆年均有發生,災荒年月尤甚,時人談痢色變,該病時常周而複始,難以根絕。1937年,鳳凰縣沱江鎮黃絲橋痢疾流行,死亡50多人,其中劉九九等317人全部死亡;1938-1941年的疫情記載,發病1146例,死亡1107人,死亡率高達96.07%,僅次于霍亂,居第二位。[25]1943年,新化城廂鎮、礦山、鵝塘、安集等鄉鎮流行痢疾,患者上千人,城廂鎮患者死亡率達80%,向化街一家一天死3人;[26] 1944年,耒陽全縣普遍流行痢疾,群衆稱為千年痢,夏塘鄉夏嶺曾家廠村僅數天,因患痢疾喪生達10餘人。1948年該縣痢疾再次流行,由于缺醫少藥,民甚苦之。[27]

瘧疾,俗稱打擺子吃涼水寒熱病瘴瘧,有間日瘧、惡性瘧、三日瘧、混合瘧等常見瘧疾,是一種危害健康最嚴重的疾病,秋季發病尤烈,民間流傳七月谷子黃,擺子病上床,人瘟田地荒,不死斷肛腸的歌謠。1940年,省民政廳曾令通道縣衛生事務所,有鑒與人口流動,疾病滋多,瘧疾傳染人數竟達數萬,遂不得不增撥抗瘧藥品費1000圓,以資防治[28] 1944年,醴陵市瘧疾大流行,長嶺上保、下港一帶326名成年人,有166人患瘧疾,民間流傳着好人怕秋收末,十人九患瘧;腹肌無人炊,禾熟冒人割;面黃身體瘦,久病無醫藥的民謠。[29]1945915日至19462月,長沙縣衛生院門診統計,瘧疾病人占各種疾病應診人數的11%,瘧疾患者6萬人,死亡310人,病死率0.5%[30] 1946年江永暴發流行瘧疾,發病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死亡1.28萬餘人,不少村莊死走一空,上江圩鄉白竹灣村,時有20多戶,100多人,患瘧疾死90多人,10多個幸存者隻得背井離鄉,外出逃生,成為無人村,境内流行的瘧疾以間日瘧為主,惡性瘧和三日瘧較少。[31]

絲蟲病俗稱唐鬼腳橡皮腿,流行已久,民間流傳一首民謠:十男九疝疾病磨,面黃肌瘦水桶腳,官霸苛捐猛于虎,貧病交加淚成河。1937年,安仁患者達萬餘人,被列為全省32個流行區之一。[32]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為境内部分縣市常見的多發傳染病,流行期4-5年,發病高峰在每年3月。1935年,《衛生周刊》:長沙縣1-3月,流腦患者114人,19401-9月,患者324人,死亡29人,病死率8.95%[33]新化縣醫院于1941年收治了流腦”7例,治愈3例,死亡4例。[34]

白喉,俗稱喉蛾”,是一種呼吸道傳染病,1940-1941年,新化縣醫院收治6例,治愈5例,死亡1例。[35] 1941年,長沙白喉患者73人,死亡44人,病死率60.27%[36]白喉在武岡、桂陽等地皆出現病例,甚至連年流行。

綜上所述,這一時期湘省疫災具有疫病頻繁、危害大、傳染性強等特點,且疫病流行後往往因病菌未被消滅而翌年複起或數年後再度暴發的。

家養畜禽之中也會出現瘟疫流行,導緻大量家畜死亡,常見的傳染性疫病有牛瘟、牛流感、牛破傷風、豬瘟、豬肺疫、禽霍亂、雞喉氣管炎等等。1928-1939年靖州全縣相繼發生和流行牛瘟病,死亡5000餘頭,1934年入夏,牛瘟四起,秋末冬初尤烈,是年瘟斃耕牛3000頭,農民疾首蹙額,迎神送鬼,實為可悲。[37] 19343月,武岡縣境内,發生牛瘟,死牛上萬。[38]大量家畜牛類的染疫死亡給村民帶來嚴重的物質損失,導緻農村生産力的衰竭,損害農業經濟的發展。

3
疫災分布

民國後期的湖南疫災頻發,幾乎年年均有疫情發生,但暴發的頻率呈不平衡性、階段性的特點,如1928-1937年的10年間疫災共發生了104個縣次,其中在1932年有19個縣次,居第一位,占18% 1936年有14個縣次,居第二位,占13%1937年和1933年并居第三位,各占11%,而在1930年隻有5個縣次發生疫災,僅占4%

(楊鵬程:《湖南災荒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39])
在統計1938-1949年疫災頻率中,相比表1疫病的流行自1938年以後逐漸加劇,(見表2)這是因為抗戰開始後,全國範圍内人口大幅流動,戰火很快波及湖南人口集聚,衛生惡劣,人民的生體健康普遍比較差,無法抵禦疫病的侵襲,後期的疫災就要比前期嚴重的多,如疫病比較嚴重的年份有1932年、1933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1946年、1947年,抗戰開始後的疫災遠比戰前的多。
2 1938-1949年湖南瘟疫暴發統計表(11)單位:縣次
災種
年份 天花 霍亂 白喉 猩紅熱 腦膜炎 傷寒 痢疾 斑疹傷寒 回歸熱 瘧疾 鼠疫
1938 5 30 2 0 0 4 5 1 0 0 0
1939 9 41 4 2 1 12 15 0 0 0 0
1940 19 12 9 5 2 18 28 2 0 0 1
1941 23 16 12 5 4 48 53 6 0 0 1
1942 30 47 1 6 4 48 65 7 0 0 2
1943 32 39 13 5 9 43 62 11 25 62 0
1944 7 3 16 0 17 0 50 4 0 27 0
1945 8 22 4 0 3 16 67 1 5 70 0
1946 25 43 19 9 18 59 74 19 38 76 0
1947 9 40 18 6 30 54 74 22 32 75 0
1948 13 4 11 3 13 28 74 4 6 75 0
1949 16 4 15 10 10 3 20 2 4 22 0
(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0[40]

1938-1949年這12年中,有5個年度遭受到10種傳染病的襲擊,1942年有9種傳染病流行,最低的1939年、1940年和1944年也有7種傳染病流行,在1939年後每年疫災都在50個縣次以上。1946年更是達到380個縣次,在當時僅有79個縣市的湘省中,[41]不可謂不多,并呈現出多種疫病在同一年度内并發的狀态,疫區遭受了多種疫病的迅猛侵襲,疫災之烈可想而知。

民國後期是近代湖南疫災頻發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疫災伴随着其它自然災害、戰亂等頻繁地襲擊着境内的民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重的苦難。疫災在不斷沖擊着民國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和人們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同時,也對其後的社會變遷産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21世紀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進一步研究疫災流行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避免曆史的重演。


參考文獻:

[1]
《辰溪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05頁。
[2]
《茶陵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740頁。
[3]
《黔陽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頁。
[4]
《嘉禾縣志》,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523頁。
[5]
《望城縣志》,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672頁。
[6]
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8頁。
[7]
《花垣縣志》,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23
[8]
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8
[9]
《茶陵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609頁。
[10]
《長沙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頁。
[11]
《嘉禾縣志》,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523頁。
[12]
《大公報》(長沙),1938117日。
[13]
《湖南國民日報》,1947 89日。
[14]
《鳳凰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頁。
[15]
《嘉禾縣志》,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527頁。
[16]
《華容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頁。
[17]
《桑植縣志》,海天出版社,1997年版,第488頁。
[18]
《長沙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頁。
[19]
《鳳凰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0頁。
[20]
《安仁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91頁。
[21]
《醴陵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808頁。
[22]
《新化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967頁。
[23]
《武岡縣志》,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21頁。
[24]
《望城縣志》,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673頁。
[25]
《鳳凰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1頁。
[26]
《新化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967頁。
[27]
《耒陽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頁。
[28]
《通道縣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頁。
[29]
《醴陵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808頁。
[30]
《長沙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7頁。
[31]
《江永縣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614頁。
[32]
《通道縣志》,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90頁。
[33]
《衛生周刊》,1935年,817日。
[34]
《新化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967頁。
[35]
《新化縣志》,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967頁。
[36]
《長沙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628頁。
[37]
《茶陵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頁。
[38]
《武岡縣志》,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9頁。
[39]
楊鵬程:《湖南災荒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頁。
[40]
張泰山:《民國時期的傳染病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頁。
[41]
國民政府主計除統計局:《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7年,第125頁。




Hunan Epidemic Disaster of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1928-1949
Yang Peng Cheng Wang Zi Lo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Abstract: The epidemic disaster is serious in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in Hunan, the main diseases are plague, cholera, smallpox, measles, typhoid, dysentery, malaria, filariasis, meningitis, diphtheria and so on, endanger the public health and even life-threatening directly in Hunan Province, causing great loss to the society.
Key words: the late Republic of China; Hunan; epidemic dis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