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忠詩歌創作論
時間:2017-06-11 12:00:00 訪問量:
發表在《菏澤學院報》2009年第4期
作者:吳投文 李忍
摘 要:王學忠被稱為“平民詩人”,由于其詩歌顯示出特殊的品質,具有強烈的真實性,已經在近年來的詩壇上形成一個獨特的現象,可以稱之為“王學忠現象”。忠實于自身的生存體驗,為弱勢群體鼓與呼,鞭笞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醜惡現象,成為王學忠詩歌創作的基本價值取向。探究王學忠的這一創作取向,不僅可以發現王學忠本人詩歌創作的價值與意義,而且對于當前詩壇盛行的脫離現實傾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王學忠;平民詩人;現實主義;使命意識
作為一個平民詩人,王學忠的詩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詩刊》、《文藝報》、《文藝理論與批評》、《當代文壇》、《理論與創作》、《文學風》、台灣《大海洋詩雜志》、《海鷗》、《葡萄園》等許多報刊發表了對其詩歌的專論,尤其是評論集《平民詩人王學忠》和《王學忠詩歌現象評論集》的出版,表明王學忠的詩歌已經浮出地表,開始真正進入讀者和批評家的視野。著名作家魏巍在王學忠詩集《雄性石》的序《一個工人階級詩人的崛起》中由衷地說:“在《平民詩人王學忠》的評論集中,我高興地看到,王學忠的詩已經得到全國那麼多詩人、詩評家的廣泛贊許,這是多年來詩壇少有的現象。”确實,王學忠的詩歌由于其特殊的品質,已經在近年來的詩壇上形成一個獨特的現象,可以稱之為“王學忠現象”。忠實于自身的生存體驗,為弱勢群體鼓與呼,鞭笞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醜惡現象,成為王學忠詩歌創作的基本價值取向。探究王學忠的這一創作取向,不僅可以發現王學忠本人詩歌創作的價值與意義,而且可以進一步發現詩壇多年來盛行的嚴重脫離現實的創作弊端與評論界的偏見與盲視。讀王學忠的詩歌,不需要搜腸刮肚的猜想和臆測,不需要絞盡腦汁地去挖掘所謂的微言大義,甚至也不需要刻意地去探究詩歌的主題内涵,或裝模作樣地在書房裡吟詠。讀王學忠的詩歌,得到的是一份真實的感動,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真實得令人顫栗的生存圖景,他的文字充滿力量,一字一句都像是沉重的鼓點一樣打在讀者的心上。王學忠的詩歌是真實的詩歌,是從他的心靈深處自然流露出來的,沒有絲毫的做作與雕琢,這樣有力量、有真實感的詩歌,在多年來的詩壇上已經成為一種罕見的聲音,這正是王學忠詩歌創作的重要意義所在,王學忠的這種創作追求對于當前詩壇盛行的脫離現實傾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王學忠是一位具有創作活力的詩人,至今已出版《未穿衣裳的年華》、《善待生命》、《流韻的土地》、《挑戰命運》、《雄性石》和中英文對照詩選集《王學忠詩稿》、《王學忠短詩選》、《太陽不會流淚》等詩集。值得注意的是,他一如既往地關注現實,在詩歌中揭露社會上觸目驚心的腐敗現象,為下崗工人、農民、個體勞動者這些弱勢群體被剝奪的合法權益大聲疾呼,表現出一個詩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知,這使他的詩歌成為時代生活的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社會轉型時期普遍存在的問題與症結。
從王學忠的創作道路來看,他的題材選擇和創作風格與他個人生活經曆的變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的創作既是個人心路曆程的表現,同時注重從個人的生存體驗出發,站在真正的民間立場,對中國底層社會的艱難情狀作真實有力的描繪。最早的詩集《未穿衣裳的年華》基本上是一個童心世界的表現,這時候的王學忠還沉浸在對生活的美好幻想中,他在童話般美麗的世界中尋找美的人性和美的生命形式,用一種兒童般純淨的眼光,打量五彩缤紛的世界。顯然,這時候的詩人王學忠對于生活的複雜形态還缺乏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他看取現實的眼光顯得單純而潔淨,因此,這部詩集看作是一部兒童詩也許更為合适,其突出的特色是純真與優美。應該說,王學忠的這部起步之作是顯露出才情的,如果他按照這個路子一直走下去,未必不會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創作風格會淹沒在時代的總體創作風尚中,不會顯示出太多的個人色彩,也很難在流派紛呈、衆聲喧嘩的詩壇産生真正的影響。王學忠後來創作的轉向,固然與進行新的藝術探索有關,但主要根源于其生活際遇的變化。作為一個國有企業的職工,他也曾有過每到月末領一份固定工資的甜蜜生活,盡管工作辛苦,但因有“國企媽媽”的神聖庇護,生活總算是穩定的。命運對他顯然是不公的,他與其他許多工人兄弟姐妹一樣,在勢不可擋的下崗潮中,隻好灑淚離開“國企媽媽”,靠擺地攤謀生。這種生活上的重大變化,顯然是促成王學忠詩歌創作轉向的直接動因。時代可以把一個平凡人抛入變幻莫測的命運中,但也可以成就一個不平凡的詩人,就此而言,王學忠又是幸運的。
距第一部詩集出版時隔數年之後,王學忠推出的第二部詩集《善待生命》,盡管仍然不無青春抒情的意緒,但已經轉入對曆史和現實人生的深沉思索,顯示出某些重大變化,表明王學忠的詩歌創作已經開始轉向,進入到一個新的創作階段。詩集中的《民謠》是王學忠的一首心血之作,是正義之聲和悲憤之情的真實流露:
故鄉的民謠
是一隻神秘的浴盆
用五千年的風和雨
日和月釀造
那是一盆辛辣的滾沸的
永不幹涸的
智慧之水
管它什麼夏商秦漢
君臣嫔妃
一個個扔進去
(從不考慮其願意否)
出來時
一身的驕橫與妩媚
便統統洗滌
隻剩下
赤條條的真實……
這首詩的最大特色是對草根性心态的真實表現。草根性心态是底層民衆草民意識最真實的流露,他們活得平凡而樸實,或者像野草一樣默默無聞,或者像詩人臧克家筆下的老馬一樣任勞任怨,同時,他們又是曆史的創造者和書寫者,在社會最黑暗的時期,民衆的揭竿而起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這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他們平凡而卑微的願望、他們的怨恨、憤怒和反抗,往往在民謠中表現出來,因此民謠中多有怨刺,對統治者的不滿和反抗一直是民謠表現的重要内容。王學忠的這首詩寫民謠,其實是寫人生、寫曆史、寫底層民衆的草根性心态,以民謠作為切入口觀察曆史的興衰演變,小中見大,詩中有一種悲憤的力,使人警醒。詩歌把故鄉的民謠比作一隻神秘的浴盆和智慧之水,凡是扔進去的,最後隻剩下“赤條條的真實”,在高邁的立意中顯示出敏銳的曆史意識和作為一個詩人的良知。
随後的兩部詩集《挑戰命運》和《雄性石》,延續着堅守真實的創作原則,顯示出一種淩厲的現實主義風格。作為一個下崗工人,王學忠寫作的艱難情形可想而知,他的詩多半寫在地攤前,飯桌旁,騎自行車進貨的路上。由于他接觸到的是真實的底層生活,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底層生活,而且能夠以完全平等的身份,來感同身受地描繪底層民衆的生活際遇,抒發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們的情感,因而,他的詩歌總是顯得落地有聲,詩中有無以言說的悲痛,有壓抑不住的憤怒,有血淚的展示,有不屈的呐喊。他寫離家謀生的民工,寫早出晚歸的三輪車夫,寫饑腸辘辘的城市拉煤工,寫被城管人員追得四處逃竄的小商販兒,把這些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情感壁畫一般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感;他揭露貪官污吏的腐朽生活,如《我嫉妒》、《照相機》等詩,則一針見血,讓人警醒;他對重大曆史事件的回顧,如《悲慘的時刻——為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而作》,發人深思,值得特别注意;他寫普通勞動者的情感世界,如《中國民工》中的夫妻離别情景,洋溢着真摯的情懷。這些詩歌無一例外都是生活的真實寫照,流露出詩人強烈的平民意識。這正是詩人取得成功的秘訣。王學忠是自覺地以平民的身份來進行創作的,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就叫做“老百姓講述老百姓自己的事兒”,這使他的詩能真實地反映底層人民的生活情狀,傳他們發自心底的呼聲,也使他的詩能脫盡鉛華,素樸自然,在當前詩壇别具一格,具有獨特的價值。
王學忠的詩歌在當前蕪雜叢生、孱弱無力的詩壇上,可以說是一個完全另類的存在。詩人的軟骨症似乎由來已久,乃至已經根深蒂固,各種詩歌刊物上充斥着分行的文字,然而發自詩人内心的聲音卻少得可憐,大多是軟綿綿的呻吟,或不知所雲的夢呓。長久以來,詩壇有一股崇尚玄秘的潮流,不把詩弄得叫人摸不着頭腦是不會罷休的,這種詩其實隻是詩人完全個人化的産物,是完全屬于詩人個人的。詩人想方設法把這種詩歌發表出來,也是完全為滿足他或她個人的需要,讀者是很難産生閱讀興趣的。這種詩歌由于遠離現實,與人間煙火隔絕而顯出一副臃腫蒼白的面孔,因而受到讀者的摒棄。另有一種大白話詩歌,則趨向另一種極端,把生活現象或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搬進詩歌中去,詩歌被不分青紅皂白地“物化”,詩歌中往往隻見瑣碎的事物而不見詩意。這種詩歌則顯出作者想象力的貧弱與藝術駕馭能力的缺乏,也是倒人胃口的,詩歌總得在生活的基礎上打磨一下,提煉的工夫是不可缺少的。當然,這兩種詩歌是有其所謂“美學原則”的,它們追求的方向就是這樣。然而,這并不是詩,這也是對詩歌的亵渎。究其根源,可以歸結為詩人社會責任感與道德良知的淪喪,這是一個時代精神領域中的悲劇現象。與此相關,詩壇也似乎蛻變為一個名利場,往來其中的人物多有面目可憎之徒,詩壇被攪成一鍋混水,真正有藝術追求和關注現實的詩人往往受到有意無意的排斥。這些所謂的詩人不知民生疾苦為何物,也缺乏基本的藝術敏銳性,卻大多優遊在編輯部裡,掌握着發稿的生殺大權,他們在藝術判斷上的弱智和人格精神上的怯弱,使王學忠這樣伸張正氣,具有大衆特色的詩歌很難在所謂的主流詩歌刊物上發表,由此造成中國當前詩歌的廣泛性貧血,使中國詩人的整體形象扭曲成一個蒼白的文化符号。然而真正的詩人并沒有屈從這種對于詩歌文化的任意踐踏,他們從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無物之陣中突圍出來,重新恢複詩歌的尊嚴。王學忠無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他的詩集《太陽不會流淚》就是投向當前詩壇的一顆重磅炸彈。
王學忠因在詩歌創作上的突出成就獲得“紀念臧克家百年誕辰‘雲門春’杯全國詩詞大獎賽”的大獎,他在2005年10月14日山東濰坊的頒獎會上發言時說:
勇敢地
跳入洶湧澎湃的時代大潮中去吧
用詩人的激情、良知
讴歌真善美
鞭笞假醜惡
永遠,永遠
放聲為人民的命運而歌唱
也許有人會對王學忠的這種詩歌創作觀表示不屑,認為那不是“純藝術”的态度,但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用詩人的激情與良知彙入時代的大潮,在讴歌真善美的同時,用加倍的力量鞭笞假醜惡,關注普通人的人生命運,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醜惡的勞動者”表達發自内心的同情,讓一支筆發揮出匕首投槍般的戰鬥作用,王學忠這種強調詩歌社會功能的創作觀,對于重新恢複現實主義在當前詩歌生态中的位置,起着重要的糾偏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現實意義。王學忠的詩歌是地道平民化的,他的詩歌之所以使平時不怎麼讀詩的人都愛不釋手,乃至在民間傳抄,就因為用這種平民化的方式創作出來的詩歌,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是與老百姓的生活相通的,是符合老百姓的欣賞趣味的,因而能想老百姓所想,憂老百姓所憂,急老百姓所急。這種創作方式是适宜于傳達來自社會底層和民間的憂患意識的,在詩集《太陽不會流淚》中就表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與憂患意識,如《夫妻店》、《國企媽媽》、《呼喚鐵人》、《一群女工》、《因為有病》、《絕望的淚》、《等待拆遷》等詩,着力于描寫老百姓的生活情狀和情感世界,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憂患意識,究其根源,則又是社會底層憂患意識的真實傳達。這樣關注民生疾苦,大膽抨擊現實弊端的詩歌在多年來的詩壇上,實在是稀有之聲,我們觸目所見的是競相追求所謂“深度寫作”,以把詩弄得晦澀難懂為能事,或沉迷于對日常生活的瑣碎抒寫,導緻詩歌因此而遠離生活,遠離讀者,這個教訓是深刻的。王學忠的詩歌有一種近乎天然的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杜甫的“三吏三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居易的《賣炭翁》、《觀刈麥》、《重賦》、《輕肥》等廣為人知的名篇,對于社會現實的憂患意識,對于底層民衆的深切同情,是他們詩歌的共同特色,用一個曾經廣為流行的說法,就是他們的詩歌都具有“人民性”。然而我們多麼失望,在當前的詩壇上,像王學忠這樣敢于直面現實的詩人卻少之又少,這無疑是一種傳統詩歌精神在當代的衰落。從這一角度來說,王學忠的詩歌具有示範性的意義,因而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顯而易見,王學忠是一個具有強烈使命意識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腐敗現象疾惡如仇,他在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并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道德義憤,而且有他自己對現實的思索與考量。對于腐敗現象的大膽抨擊和無情解剖,構成王學忠詩歌一個極為重要的特色,王學忠廣泛地暴露現實中存在的醜惡現象,針砭普遍存在的社會弊端,為我們民族進行新的偉大的複興鼓與呼。王學忠有感于一個剛做過開顱手術的病人因欠交醫藥費,被醫生抛入荒野而緻死,他在《企求的眼睛》一詩中這樣寫道:“那晚的風兒刮得很兇/星星全都眯着眼睛/被白衣天使丢棄的無名氏/靜靜地躺在路邊/躺在絕望與恍惚中”,表現出對弱者深切的人道關懷和對天良喪盡的“白衣魔鬼”的極度憤懑;《火光沖天》一詩描繪在寬闊的大路上,幾個執法隊員瘋狂地追逐一輛三輪車,終于迫使蹬三輪車的窮漢把車點燃燒掉,“頃刻火光沖天/沖天的火光燃燒着昨天的迷惘/今天的無奈和哀怨”,詩人把不可抑制的憤懑潑向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似乎顯得無奈卻有一種打擊性的力量;《三個億擺平》由一則新聞感發而成,煤礦發生特大透水事件,工人死亡上百,礦主對辦案人員說:願拿出三個億擺平此事!在這個黑心礦主的眼裡,上百工人的生命何足道哉,法律的尊嚴何足道哉,詩人對此發出憤怒的譴責:
血腥的票子是萬能的
黑道、白道
隻要稍稍打點
便一路綠燈
通向縣城、省城
蓬萊仙境
在王學忠的創作中,這樣的詩作比比皆是,如《祈禱》、《“飯桶”》、《上訪者》、《決定發布後》、《想起毛澤東》、《聽公務員聊天兒》、《都亂套了》等詩,都把攻擊的矛頭指向現實生活中的腐敗現象,無一不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從王學忠的詩歌中可以發現轉型時期社會上的各種怪現狀,在許多人看來,已經見怪不怪,甚至認為是合理的,有人還千方百計地為之辯護,王學忠卻從純粹的民間立場出發,以一個詩人的良知,傳達出來自社會底層的聲音,我們在感受到詩人沉痛心情的同時,也會喚起我們對于現實的重新認識,由此重塑我們已經麻木的心靈,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和諧社會的營建。王學忠的民間立場使他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批判性,這使他成為詩壇上的一個戰士,一個為底層人民鼓與呼的戰士。在這裡特别地指出這一點,是因為這種民間立場和戰士品質對于推動現實主義文學精神在當前詩壇的回歸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注釋:
吳投文:《詩歌在生活中的位置——讀王學忠的詩有感》,《當代文壇》2004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 晏傑雄:《底層世界的一道光——王學忠詩歌簡論》,《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5期。
2、 陳學祖:《善待生命:王學忠詩歌的抒情倫理與生命世界》,《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3、 《〈王學忠詩歌鑒賞〉簡介》,《雲夢學刊》2008年第5期。
詩人王學忠簡介:
王學忠,河南安陽人,發表詩歌1200餘首,被譽為“平民詩人”。結集出版的詩集有《未穿衣裳的年華》(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善待生命》(現代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流韻的土地》(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挑戰命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雄性石》(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王學忠詩稿》(中國戲劇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等。評論集《平民詩人王學忠》2003年4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學忠詩歌現象評論集》2006年11月由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出版,《王學忠詩歌鑒賞》2008年3月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詩刊》、《文藝報》、《文藝理論與批評》、《理論與創作》、《當代文壇》、《文學風》、台灣《大海洋詩雜志》等數十家海内外報刊發表有對其詩歌的專論。
發表在《菏澤學院報》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