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每個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社交網絡上,“焦慮”是個萬能詞。短短兩字,俨然成為爆款熱文的母題,收割流量的利器。《第一批90後已經秃了》《别人都月入五萬了,你還在混吃等死》…此類套路文,大多相似。所有個例均能包裝成典型,所有好壞都可放大僞飾。
心慌,性急,腦子懶。
于是朋友圈一有動靜,你刷遍微博追熱點,加入罵戰和狂歡;于是室友找到好工作,你生怕落下一大截,慌忙買書要考研…窺探着别人的近況,卻很少去思考:我是不是内耗太大?方式有誤?價值觀過度單一化?
拔尖的,天賦高的,含金湯勺的,被菩薩摸了頭的,隻有那麼一小撮。沒活成想象中的樣子,是常态。怕隻怕,你一廂情願地寄居在“全能幻想”裡,妄想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換來最佳的反饋和認同。
電影《比海更深》中,男主良多就是個矛盾體。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他自诩大器晚成。想當作家,卻倒騰不出作品;想妻兒在旁,早已離婚多年;想買房子,常年賴在母親家。除了耍酒瘋,隻好一遍遍自問: “我的人生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
對良多來說,他沒活成想要的樣子。除了客觀的牽制,環境的羁絆;更多的是,主觀的退避,自我的疏懶。這也像極了,失意之時,你我的怨訴:明明發毒誓晚上11點前睡覺,卻在半夜兩三點打遊戲刷熱點看八卦;明明立下flag每天跑步五公裡,一回家卻滑進被窩,夜宵零食不離手…
時間是賊也是匪。你快忘了,“認同感”不是憑空給的——是靠天賦、耐性、執行力,經曆漫長、迂回的反轉,一點一點,換來的。
真正的改變,從來不露聲色。
相比之下,良多的媽媽淑子,是我更喜歡的人設。
生活窘困,她省錢為讓外孫女學習花滑;晚年蝸居,她仍每周去聽音樂會;向往過精英,憐憫過底層,她始終明白,如何真正與自己和解。
淑子的生活觀就像烹饪。一開始掰玉米粒,無從下手,散落滿地。直到制成噴香誘人的濃湯羹,才發現原有的耐心,早已超值。哪怕做菜麻煩了點,賣相也不光鮮。但這場人生的宴,酸甜苦辣鹹,妙不過親嘗。
至于“是否活成XX的樣子”,還重要麼?
當你沉心學習,工作,生活,運動,提煉純度更高的自己——就會知道該做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所有迂回與輾轉,會予你真實。最終,生活還是難免苟且,理想還是可能蒙塵。但就像淑子說的:“人生其實很簡單。你總是愛追逐虛妄的理想,執着于逝去的無法實現的東西。過好每一天就行啦。”
水遠山長,來日可期。你怕什麼來不及?
選自作者—小燈泡兒
二〇一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