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55講——《昭明文選》如何成為文學經典
時間:2018-04-17 12:00:00 訪問量:



4月14日晚上,國家圖書館研究員張延銀研究員應邀于立言樓B523室主講了以《<昭明文選>如何成為文學經典》為題的學術講座。我院徐前師、李德輝、張晚林、聶志軍、李鴻淵等老師及部分研究生到場聆聽,講座由王友勝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張延銀研究員提出了文學的經典化和普及化是相輔相成的觀點,并表示将從《文選》從唐朝至晚清的命運、經典在民間傳播情況、文人與底層大衆層面的關系、《文選》的經典化方面及意義這四方面來證明此觀點。
《文選》可以說是命運坎坷的一部書。《文選》誕生于梁朝,彙集了從先秦到梁的722個作品,但得世人重視始于唐朝。這是由于唐朝曹憲、李善等人的音訓注解,選詩者的促成。當然更大程度是因唐代以詩賦取士,所以文人大規模的閱讀,仿作《文選》,更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語來激勵衆文人。《文選》的地位在唐代達到頂峰。但是由于宋朝以經義取士,《文選》的地位下降,受到挑戰。在明朝的複古思潮中,《文選》地位得到一定恢複。晚清仍占有重要地位,而在民國再次受到挑戰。這是《文選》在具有功利性的精英文人層面的命運變化。但在功利性淡薄,不易受政策影響的中下層文人包括普通民衆,《文選》始終保持較為穩定的地位。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們所接觸的讀本僅限于《文選》一類。“關于文學經典化,不拘于文人,特别是精英階層,而是在更廣闊的民間。”張廷銀研究員如是說。所以《文選》的流播和傳承是精英階層與民間大衆共同作用的結果。
“文人相對于社會大衆是小群體,所以更易受民間大群體的影響。”張廷銀研究員表示。文人吸收民間觀點,注重民間立場。而非專業的民間由于文化水平不足,更注重文人的觀點。所以兩者是相互參照的關系。《文選》的出發點是選出優秀作品,促進傳播繼承,它在減輕閱讀者負擔的同時也為底層大衆提供了讀本,擴大了詩文的傳播範圍。它以有限的空間彙集了更優秀的作品,其傳播的意義和價值巨大。
随後,張廷銀研究員強調“評價作品不要受制于文人眼光”。鼓勵學生們勤于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在最後的提問環節,張教授從民間和官方不同立場來解答了同學關于如何處理借鑒精英文學時,大衆文學将其格調拉低,使精英文學低俗化的問題。張廷銀研究員表示大家可以關注民間的解說,而非完全接受認可。
講座最後,王友勝教授贊揚張延銀研究員的學識并抒發了自己關于文學經典化的感想。講座在大家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