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精彩首頁> 學院新聞

“人文大家論壇”系列學術講座第153講—《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






 
3月29日晚,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受邀于立言樓B4-1主講了以“《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為主題的學術講座,我院院長劉奇玉主持了此次講座,張晚林、吳投文、李鴻淵、張曉燕、李文浩等老師及16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到場聆聽。
講座伊始,潘教授結合曹家的曆史,論證了隻有出身望族和經曆人生巨變的曹雪芹才能成就《紅樓夢》。它是一部愛的聖經,他強調,中國古代的大勢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亂的原因不是《三國演義》所揭露的“失德”,也不隻是杜甫所關注的民生疾苦,而是曹雪芹認為的“自殺自滅”。沒有愛的中華民族就如一盤散沙,因而要讓一部分人在中國先愛起來。“沒有愛的中國,是弱的,就如瓷器分子結合很弱,因而很脆易碎。”同時,《紅樓夢》也是文學寶典。潘教授表示,小說評價最重要的是細節,它用生活細節折射出時代,而《紅樓夢》真正做到了真實,塑造了一個個“可愛”的人。其次,它更是一部靈魂史詩,于其讀者能發現豐富的“人性蘊藏”,這是生活最美的享受。他強調,《紅樓夢》是我們的袖珍祖國,“假如沒有這本書,我真難以想象,偉大的世界文學或我自己渺小的生命是怎樣的。”
最後,潘教授向同學們展示了五個看《紅樓》的角度,即青春《紅樓》、情愛《紅樓》、職場《紅樓》、人生《紅樓》和女性《紅樓》,且從其中能看出中華民族的千姿百态。他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典型地分析了秦可卿的人物形象,并指出了一些現有的誤解。在回答同學提出的有關“愛的聖經”問題時,潘教授解讀,《紅樓夢》傳遞着健康的正能量,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寫着中國的靈魂,指示着将來的命運”,中華民族應“從愛開始”,增強凝聚力和團結力。
[新聞鍊接]
潘知常,著名美學家、紅學家、戰略咨詢與策劃專家。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大學籌備委員會執行主任,澳門國際休閑學院校監、美國CBC大學特聘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中山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審計學院、四川文理學院、江蘇社會主義學院、貴州銅仁學院兼職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導師,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文化産業委員會委員。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号,1993年被聘為教授,2010年—2012年任澳門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學委員會委員、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中國民主同盟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華夏文化促進會顧問、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澳門比較文化與美學學會會長、《美與時代》月刊編委,《現代城市研究》月刊編委,等。先後出版了《沒有美萬萬不能——美學導論》,《中國美學精神》,《生命美學》,《<紅樓夢>為什麼這樣紅》,《潘知常揭秘“四大奇書“》,《說<聊齋>》等著作三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