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精彩首頁> 學院新聞

人類視野下的西南民俗圖像與地方知識——人文大家論壇第133講開講

 


    524日晚,我院潘年英教授于文科樓B4-1室開展“人類學視野下西南民俗圖像與地方知識”的主題性講座,我院文學系教授吳廣平、新聞系主任張學知、胡鐵強等老師及部分學生參加此次講座。

此次講座,潘年英結合他多年深入黔東南地區實地拍攝的地方村落照片,形象立體地展現了黔東南地區苗侗兩族實際生活圖景。他依次從黔東南地區的“村落領域與地方知識進展,地域文化與地方知識淵源、民族禮俗制度與地方組織構建、生産生活與地方知識曆史、外來文化與地方知識重構、地方知識與篩選知識”六個方面講述人類學和西南民俗之間的關系。潘年英老師通過西南部落保留至今的“鐮刀剃頭”的傳統,講述黔東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始終原始而傳統的生産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對于侗族地區崇樹祭樹、普遍種植糯禾、重視孩子、人口零增長、食肉食量高于外界,齊全的農業分工、耕種腰帶田,“停棺文化”,“分遺”禮俗,苗族古文字,寨老,巫醫等地方文化,潘年英均通過照片真實記錄了下來。他認為這是侗族人民對于祖先,對于本民族文化、對于自然的強烈認同感的體現。

“西南是神秘的存在,外來洋教士更多選擇在西南落腳,事業上取得很大的發展。”潘年英說,而在地區知識結構方面,他講述了西方洋教士進入黔東南,在當地治牛痘,興辦教育、醫院、足球場,遊泳池,使其成為西南文化重鎮的曆史,表明中西文化交融下,黔東南出現空前的文化興盛現象,而當地人們野蠻的殺害方式,則引起了兩重文化之間的沖突。“詩歌還在,葬禮的聲音還在響起,隻是一些東西正在逐漸消失。”潘年英對當今旅遊業對傳統文化造成的巨大沖擊充滿擔憂。

之後,在場學生提出了相應問題,其中,就學生提出的古文字記憶背誦是否應提倡這一問題,潘年英作出解答,他認為文字是一種文明,巫醫也好、寨老也好,傳統原始的記憶方式,當地非遺傳統,都應學會理性看待,不應過分迷戀,要根據社會語境變化而與時俱進。

會後,吳廣平教授總結道:“潘年英教授一半時間都走在路上,作為讀者在讀書,又作為行者在走路,研究學者對于文化的研究探索應身體力行,而在文化研究方面,應秉持文化相對主義,平等對待世界各名族斑斓的文化。”

 

新聞鍊接:

潘年英 2003网站太阳集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侗族文學學會副所長、中國文學人類學學會副會長,湖南省侗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委和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評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