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大家講壇】127講:解讀漢字的本體屬性與漢字學的理論體系
時間:2017-04-23 12:00:00 訪問量:





講座圍繞五個問題展開:傳統文字學的理論缺陷、現代文字學的實踐困惑、漢字本體的三維屬性、漢字學的三平面體系、“漢字學三平面”的理論意義。“傳統文字學由三部分構成:體制學、音韻學和訓诂學,即形、音、義,”李教授補充道,“個體漢字的分析以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代表。”随後詳細闡述了傳統文字學的理論缺陷。對于實踐的困惑,李教授表示,在現代的普通教育領域,“字形”指的是外形,而這個概念更多時候是模糊的,所以至今“漢字學”沒有一個符合學理的獨立而又完整的體系。
在談及漢字本體的三維屬性時,李教授從形體屬性、結構屬性和職用屬性三個角度分析。同時,李教授強調要把形體、結構、職用看做漢字的“本體”屬性,跟漢字使用者對漢字的感知和理解是一緻的。字是具體的概念,指的是某一方面的屬性。因此,李教授提出漢字形體學、漢字結構學、漢字職用學三個學術系統形成三維一體,分立而不分離的觀點。
現場問答環節中,羅淵教授提出如何解讀俗文字學與文字學三平面體系的問題。李教授解釋道:“從結構層面來講,俗解是對字進行一個通俗的解釋,能借字形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既要關照,又要批判。俗解如不符合系統、輿論的道德觀念、邏輯,就不值得提倡。”
講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16級文學一班的彭翠容覺得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多發現漢字研究的魅力,敢于在實踐中開疆拓土。敢于提出新觀點、新理念。同時,做學問要紮紮實實,一絲不苟。”
【新聞鍊接】
李運富,現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鄭州大學首席教授,漢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社科基金評委,國務院法制辦立法用語咨詢專家,全國人大立法用語規範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院校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及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評審專家,《古漢語研究》《古籍研究》等多家刊物編委,《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語言科學》等十多家刊物審稿專家。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的教學、科研和古文獻的整理、釋讀工作。已出版《漢字職用研究》《漢字學新論》《漢字漢語論稿》等各種著作20多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語文》《世界漢語教學》《世界漢字通報》等國内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60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多項。